毛泽东人民大学(兴国网)

陈建国:‌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时间:2024-04-15 19:08点击:113

‌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陈建国(江西省社科院)


由于苏联解体和中国文革前后社会情况的重大变化,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分歧越来越大。这种分歧,对于中国人民的精诚团结和精神和谐起着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与错误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相关联,过去我们认为:搞社会主义与搞资本主义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但是香港、澳门成功实行一国两制的事实告诉我们:过去的这种观念相当错误!而且还说明: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着资本主义。这个事实明确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不是谁消灭谁的问题,而是双方在社会上所处地位不同,所起作用不同。在当今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正确认识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并向国内外广泛宣传,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但要这样做,必须先弄清楚几个理论问题。

1,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

过去存在的错误认识,也有它的“理论根据”,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有人不承认,说《共产党宣言》一直在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但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阶级的!)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两个阶级的关系既然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两个主义之间的关系肯定也是互不相容。按这个逻辑进行推论,搞“一国两制”就是“阶级调和论”,就是搞修正主义!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与事实不符的所谓“理论”呢?从根源说,是我们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传统概念就错了!

前苏联的垮台,向传统的社会主义概念“将”了一军。把党的领导和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志,结果是在全国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民坚决反对的情况下,由苏联共产党中央自己宣布苏联解体。事实是:党的领导不是关键,执政党的性质才决定国家性质。前苏联的公有制企业只有国有外壳,实质都变成了“政府官员所有制”。按劳分配早已名存实亡。我国正是接受了前苏联的教训,才开展了市场化改革。中国一些先进的私营企业主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说明不能把所有制作为判别两个“主义”的标准。我国曾经开展的生产目的讨论,本来有助于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和相互关系,可惜未能进行到底。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既然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社会形态,就必然有它与以往或者将来所有社会形态都根本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社会主义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着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的这种过渡性质,表明了在其内部有一个新旧势力长期共存和新的事物逐渐战胜旧事物的过程。过渡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说过:像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革命成功以后不能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革命成功以后,革命党到底该怎么办?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以后的中国人民,创建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和建设学说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更是卓越的贡献,因为无论从国家数量和居民总人数来看,欠发达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都占大多数。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得非常清楚:“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第四节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后部分)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

那么,上述“各个革命阶级”指什么呢?根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解释:四个小五星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朝向中间的大五星,即心向中国共产党。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所称的“革命阶级”之一,属于人民范畴,和作为敌人被打倒的官僚资产阶级本质不同。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不同资产阶级的这种明确区分,是对《共产党宣言》原则的重大发展和必要补充。

应当指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 “人类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历史”的论断本身有片面性。按照辩证法,既然有阶级斗争,就一定有阶级合作与之并存,二者呈辩证统一关系。事实上,人类历史是阶级合作与阶级斗争并存的历史:当阶级合作遭受严重破坏的时候,阶级斗争就显得异常激烈;当阶级合作顺利进行的时候,阶级斗争就显得相对平静(不是没有斗争,只是合作显得更为突出)。而一切合作遭受破坏的主要根源,都在于统治阶级方面,因为只有它才能制定和执行政策。《宣言》不提阶级合作,仅仅是为了斗争策略上的需要:以便与空想主义者划清界限,号召劳动阶级通过斗争解放自己。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可以引述一下《宣言》中关于资产阶级的提法:“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单行本第26页)“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上,第28页)既然如此,没有无产阶级和其它劳动阶级与之紧密合作,资产阶级怎么可能取得这种成就呢?历史事实正是如此:在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群众,跟资产阶级的合作相当成功!第三等级是一个战斗整体!

由以上分析还可知:将贪污腐败分子称之为“资产阶级”极不恰当,是在给他们涂脂抹粉。它们在任何社会都是危害全社会的蛀虫,不能代表某阶级。

所以说,策略需要决不等于基本原理。我们如果把策略需要当成基本原理,就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同志所创造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高度吻合。

社会主义既然立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保留该社会的部分主要特征,而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相同或相近,或者说由之保留下来的社会主义特征有如下一些: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复杂多样性:既有以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代表的公有制,也承认合法的私有制,甚至个体所有制。因为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复杂性和现实生活需要所决定的。例如,将修锁的、走街串巷敲锣卖糖葫芦的都“集体化”,对于社会生活并没有实际好处。而将军工生产、能源生产私有化,国家就会丧失社会主义本性。凡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实行全盘国有化。

与新民主主义有质的不同的是:它已经完成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基本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分得地主田地的农民单干,不仅合理,也完全合法。在社会主义社会,农民继续单干虽然不违法,却极不合理,会被认为是思想落后,顽固保守。只有在极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下,才可能有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承认私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还仍然把改造完成以后的私营业主当成“阶级敌人”对待,这就在两个方面违背了最基本的逻辑:一是否定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二是违背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对资产阶级进行严格区分:官僚资产阶级是敌人,而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依靠对象,属于人民范畴这一重大政治原则。社会主义社会,决不应该比新民主主义社会树立更多敌人。

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的人民公社,既是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是离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前进步的标志,又是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金色桥梁。

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决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所有制就完事大吉。经济基础的变革不仅要求生产力的更大发展,更要求政治体制的变革与之相适应。比较起来,我们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比实际需要落后太多。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拖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腿。所谓前三十年左的思潮、后四十年“一切向钱看”,事业单位失去事业心,种种不如人意的总根源,都是政治体制改革“踏步不前”所造成的。

农业合作化运动“过急过快”,在毛泽东同志一再催促下,原计划十五年完成的任务,三年半就基本结束。人民公社化运动更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政治运动煮了夹生饭,政社一体化的结果,使管生产的队长、大队长和公社社长都有了行政特权。他们和群众的矛盾靠“四清运动”根本解决不了,于是有了“十年动乱”。十年文革本想在政治改革上有所突破,结果革委会成立时由造反派夺权,争名次抢地位,犹如梁山好汉排座次,领导班子“一把手”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结果是“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新闻媒体竟然从正面歌颂这种现象。全社会的民主化,必以领导班子的民主化为前提。领导班子内部都是“老大”一个人说了算,还有什么社会主义民主呢?所以说:这就是“封建主义总复辟!”令我震惊的是:在文革结束后放映电影《还珠格格》时,人们对于影片中百姓向皇帝“山呼万岁!”的轰动场面一点也不反感,反而欢呼雀跃。中华民族的民主传统何时才能确立起来啊?我真的很迷茫、很焦虑!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与过渡性相伴随的就是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多样性、复杂性、互补性和相互渗透。

正如前面所说,封建特色是不可避免的东西。但批评这一点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第一是认为: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落后,它就什么都不如资本主义。事实不是这样,封建社会在整体落后的前提下,有不少方面要比资本主义好。这是因为任何进步都伴随着退步。例如,它更能发挥领导者的主观能动性,而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靠资本说话,领导者个人的作用反而很有限。英国保留女王,日本保留天皇,说明聪明的资本主义政府还在利用封建统治术。第二,不能光看到封建社会还能“有所作为”,就“安之若素”,不再努力革封建主义的命。在政治上不与封建主义划清界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就成为空谈。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多样性、复杂性表现在方方面面。用简单化的头脑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必然导致失措。例如如何实现“按劳分配”?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劳动量的计算,实际上无法做到公平合理。工人生产工业产品,农民打粮食,可计算工作日,警察的劳动怎么算?抓坏人越多越好吗?当然不对!这岂不是说社会治安问题越大,警察贡献越大?可是没有坏人可抓又怎样显示警察的劳动成果呢?类似的现实生活问题的极度复杂性,使按劳分配无法做出客观衡量。更多的困难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各方面都缺乏可比性。没有李四光指出松辽平原的找矿前景,王铁人再怎么努力也打不出石油来。可是,王铁人在工作中也要动脑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互补的,它们相互渗透,互为因果。工农互补、城乡互补,更是不可或缺。事实上,任何革命和建设的成果,都是各方面的条件组合决定结果,不是单一条件形成。所以劳动量与成果量决不存在简单对应关系。

按劳分配的现实困难,要求我们渐渐地采用按需分配。这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向共产主义。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共产主义萌芽完全正常,是自然地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属于好高骛远。例如:扶贫攻坚,就包含有按需分配的成份。但是另一方面,按劳分配的计算困难,也让一些利己分子有空子可钻,所谓诈骗之类,在网络发达条件下,更容易得逞。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一定要采用市场经济制度?

有人提出:不搞市场经济,恢复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难道不行吗?

这些同志不了解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以为取消市场,一切按计划进行分配,就是社会主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中国搞市场经济,决不是向西方学习,更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个人消费的高度随机性和社会生产的严密计划性,是现代经济运行中始终存在的基本矛盾。生产根据什么做计划?不能根据想当然,不能根据主观愿望。调查清楚市场需求是制定生产计划的唯一根据。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根本原因。

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第二个原因。全球是一个大市场,搞经济建设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只有投入国际大市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才有竞争力。此外,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市场经济还有其特殊原因:即要克服“按劳分配”和“按需生产”两项基本原则不一致的矛盾,需要通过市场手段调节解决。

所谓“军事共产主义”,生产和分配都按上级命令执行,是革命队伍在战争年代所采取的特殊措施,不可能成为社会常态。

社会主义既然采用市场经济制度,就会与资本主义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呢?

这里需要分清楚两个不同概念: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因素。

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前述三点理由,需要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的目标和程序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决定着企事业单位和国家的命运。我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纠正“发展是硬道理”的决策思路。因为不科学的发展必然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或者不利于国内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就是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决策思路。所以,对于社会生产和基本建设做出决策,决策目标是什么?提出该目标的程序怎样?如何达到决策目标?这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因素。

我党已经明确提出“人民至上”,我国今天以“一切为人民”作为决策目标和程序确立的根据,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可见,决策目标和程序,决定企业性质,也决定社会性质。 

如果确认:决策目标和程序决定企业及国家性质,可知:

a,资本主义就是将资本增殖作为决策目标,并为此确定决策程序,以期实现目标。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因素。

b,社会主义就是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决策目标,并为此制定正确的决策程序,以保证目标实现。同样,这里指的也是社会主义因素。

我们要明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不需要资金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任何社会事业,都需要大笔资金支持。公办养老院、幼儿园及其它社会事业,医疗、教育免费,没有社会资金支持根本不可能实现。既然如此,企业把资金增长指标作为决策目标,只要最终是为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而不是为企业老板或国有企业领导人私有,它就是社会主义决策目标的组成部分。换言之:有钱不是罪过,有了钱都干什么用?这才是你在搞什么“主义”的分水岭。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什么性质?

这要分国内和国际两个部分进行讨论,因为制度是由国家制定的。

就国内而论,把资金增长作为决策目标,是很多企业的常规做法。但这样做有前提:企业的所作所为,必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果企业的做法违背这个前提,例如其行为破坏了社会诚信,那就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这不管你的企业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或者是个体户。这在本质上就是说:资本增殖原则必须服从于社会发展和进步原则,而不是将二者关系平行或者颠倒过来。

这就是说:就两种因素而论:社会主义必须领导资本主义。

但领导与被领导就会产生矛盾。在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是说作决策一点也不考虑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如果谁这样认为,他就是没有看到西方社会发达的事实。但是,如果这种社会发达违背了资本增殖原则,即要求资本家做赔本买卖,那是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都不会干的!只有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同时也会促使资本增殖的前提下,资本家才会热衷于此事。这样看,我们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让资本增殖原则领导和支配社会发展和进步原则的社会。

相反,让社会发展和进步原则领导和支配资本增殖原则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那种不计成本,不讲究经济效益的做法,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以上所说,本质上也就是两种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分。它们的区分在于:两种决策原则是那个原则处在领导地位。

两个“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由以上分析可以说明:是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不是谁可以消灭谁的问题。所以,在一国之内,这就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

3,将同样的原则推广到国际空间,问题的性质就发生变化。

当今社会,还是一国之内由本国政治体制自行管理的社会。已经成立的国际组织,对于各国内政无权干涉。即使这种内政会对别的国家产生影响,国际组织事实上也无能为力。例如日本把核污染排入公共海域,各国抗议不断,但日本国并不接受。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跟资本主义国家及组织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随时都有可能激化。但是,虽然爆发战争的危险一直存在,而战争是不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打起来?这可不一定!因为被资本增殖原则支配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会遵从资本的利益,选择战争对象。他们不一定非要把社会主义国家当对手不可。特别是当社会主义国家国力十分强大的时候,资本集团对于发动侵略战争还是有所顾虑的。战争也需要服从资本增殖原则,美国的强大和它在世界大战中采取了极具策略性的对策,有直接关系。

所以,我们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并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保持高度警惕。

4,最难和最重要的是第四个问题:将社会发展和进步作为决策目标,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理论界和学术界应该努力讨论和认真辩论的,恰恰就是这个问题。因为任何进步都伴随着退步,这就使人们为之争论不休。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科学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原则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比过去更和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宣传口号,而是社会主义者的真实想法;帝国主义分子极端自私,他们当然不接受。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原则。但它的核心是什么呢?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原则。所以,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生态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社会主义。一切违背生态原则的所谓“社会主义”,都在必须批判之列。在这个前提下,坚持批判“社会主义”的同志们不仅正确,而且很可爱!无论我们怎样发展,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都不正确,都不能允许。

除了关注自然生态的变化,更要关注社会生态的变化:社会上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比以前更团结了?更和谐了?如果是,社会是在进步;如果不是,社会矛盾比过去更尖锐,更复杂,我们一定是违背了社会主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中国曾经发生过。

如果联系中国当前实际来看,破坏社会生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生态不和谐。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就在世界各地办了那么多“孔子学院”,难道是向全世界推广儒学吗?难道忘记了党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筹备组建的吗?而“五四运动”的重要口号之一是“砸烂孔家店”!我们还怎么“不忘初心”?群众的反抗是:弘扬道家学说。但我们又宣称自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特别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道家和马克思是什么关系?因为没有认真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全面系统地论述传统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及其与马克思学说的关系,在文化上造成的混乱已经相当严重。

文化冲突最终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由于全国人民的价值观不一样,你认为这样做正确,对人民有利;我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人民就会被分裂,国家就没有力量。详情请参阅拙文“价值观的冲突及互补价值论”(《社会科学》1996.8,33页)

二是在经济上,片面追求GDP的问题确实存在。从总体上看,国家是在狠抓扶贫工作,把力量和重点摆在改善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上。例如,要想富先修路,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但市场经济本身就存在着“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规律性问题。这是因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方,它的发展条件越好;经济越是落后的地方,它的发展条件越差,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达地区更能吸引人才,吸引外来投资,更有资金改善交通、住房、医疗卫生条件等等,甚至一般劳动力也从外地赶来,很自然会先富起来。当平等要以条件完全相当为代价的时候,平等就成了稀罕的事情。所以,党和政府作为全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一定要有全局观念,真正把全中国当成一盘大棋来下。我们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全国各阶层人民在经济上的和谐化发展,即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目前,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实在太大,即使是国家干部也不例外。这样极其不利于调动干部和工人的工作积极性。行业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干部和群众的收入差距都很大。这些差距的产生,是不是都符合“按劳分配”原则呢?有很多具体的收益差距的造成,与“按劳分配”原则无关,除了客观条件不同造成差异之外,还有很多属于不正当地 “按捞分配”成分。总之,还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和谐的体现就是经济的高度互补。互补的意思是:双方或者多方共同努力,都能以满足对方的需求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互补的方式主要有相反相成和相辅相成两种。更多的时候,一个互补链条就同时包括这两种方式。互补不是简单的互相帮助,而是双方都离不开对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买者和卖者就是互补双方。如果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对方满足,顾客想买什么都能买到,商家想卖什么就能卖出去,这个社会的经济必然和谐。工业和农业是互补的,城市和乡村是互补的,工农业和商业、运输业是互补的,东、中、西部是互补的。如此等等。详情请参阅《社会科学报》1998年1月1日陈建国文章《经济互补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

三、目前,中国的官民关系极不和谐,贪污腐败严重、官员的逆向淘汰,是人们不断诟病的话题。追究其根源,就是残留下来的封建社会“官本位”遗毒太深,一时难以克服。领导班子内部就不民主,何谈全民民主?官民之间的互补往往很难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但人们却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改?这就需要群策群力、上下一心,共同商量,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可以先试点,成功后再推广。政治改革的重点,是要把对干部实行考核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广大人民群众!详情也请参考下列文章:“决策——从理论到实践的中介”(《江西社会科学》1989第1期85页)、“领导科学中的互补原理”(《领导科学》1987.10,7页)、“‘常委表态公开化’机制探析”(《领导科学》2010,5月上)、“双首长制的现实意义和内在逻辑矛盾”(《领导科学》2010,11月上)。以上都是本人在公开刊物上正式发表的文章。最后一篇文章,被上百本书转载,篇名改为“双首长制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其中有不少书是专门向党中央报告的。可是有什么用呢?没有被相当高级别的领导充分肯定,再好的建议也等于白说。这也反映了中国政治的官本位特色。常委表态公开化,就是要求全体人民对干部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有真正的了解,以便于对干部进行评价和监督。对于人民监督干部来说,干部的政见公开比个人及家庭财产公开重要得多!

如果政治改革搞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因为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们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思考和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采用系统思维。系统论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化和精细化,是当代的唯物辩证法。在当今时代,谁要是不懂系统论,那他也就根本不懂辩证法。也就谈不上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和处理各种具体问题。但系统论只是用于解决思想方法问题,对于思考者本人,还有道德的要求:政治改革,必须以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精神和谐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为目标。

5,最后谈一下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达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达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需要漫长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过渡。理解这样一个问题,需要把共产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运动”真正区别开来。社会主义可以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阶段,但决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朱总司令要求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求与国外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经过近70年的艰苦努力和反复曲折,我们终于认识到:只有生态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才是通向共产主义光明前途所需要的社会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也罢,改革开放也罢,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五位一体”原则的确立,已经证明我们党是向着生态社会主义的方向努力前进。我们以前犯过的各种“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探索过程,其领导人不应该受到过多指责,只能作为经验教训被后来者接受和影响后人的思考。当然,极少数私心严重的领导人除外,他们利用职权贪污犯罪,理应受到法律制裁和被人民唾弃。

如果谁要求我们一步就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跳到共产主义社会,那他不是在开玩笑,就是太无知。至于说生态社会主义本身要分几个阶段,它如何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条件,这些正是我们未来学界和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内容。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了我们全新的建设条件和科学基础。智慧城市和智慧乡村建设,是以前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全新话题。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可能创造更惊人的奇迹。如果没有充分地理论预测,一直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早晚会掉到河里淹死。但理论预测和现实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合缝,轻微的误差简直不可避免。社会也要给理论工作者一个宽松的环境。谢谢!

陈建国联系方式:电话13177830392;电邮:chen19400916@126.com

来源:《新国学月刊》2023年5月,第10-19页。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