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兴国网)

‌张翼远:人为什么会生病

时间:2024-05-06 17:17点击:147

‌张翼远:人为什么会生病?

原创 三线定乾坤 股与道十三篇 2023-03-06


    中医里面的邪气又称为病邪,是身体外或内的有害物质,是对一切能引发疾病因素的统称。“邪气”包含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各种致病因素等。 中医把生病的原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包括外感六淫即:风、寒、署、湿、燥、火,也称六气,以及外伤、虫兽伤等;内伤为中医五毒即:怨、恨、恼、怒、烦,以及饮食饥饱、劳累过度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人只有在有正、邪两气均衡的状态下身体才达到健康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当正气受损时,邪气则乘虚而入。正气增长,疾病就慢慢走向健复;邪气增长,疾病就会加重。所以治疗的方法,祛邪扶正,目的都是为促使正气战胜邪气。

    中医“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所谓正气就是营、卫、气、血、精、津、液,可以理解为维持机体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及其能力,包括机体的抗病(癌)能力。

    正气又简称为“正”。中医发病学认为五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只要正气强盛,即便邪气侵袭人体,正气立即起来对抗邪气,邪气也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一般不易生病,即使发病也较轻浅易愈。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毒及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那是正气能胜邪气的结果。当正气不足,或邪气的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时,邪正之间的力量对比表现为邪盛正衰,正气无力抗邪气,在邪气入侵后又不能及时驱走邪气,更无力尽快修复邪气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及时调节紊乱的机能活动,于是身体生病了。

    中医学十分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而发病,这就突出了正气的强弱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致病邪气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人体的正气充足,纵然有邪气的存在,也是不能伤人发病的,只有在正气不足,自身抵抗能力下降,或者邪气致病能力超过正气的抵抗力时,外邪才会乘虚侵袭而发病。因此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扶正”与“祛邪”是中医对治的主要方法。正气与邪气的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就是疾病的过程。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加重还是逐渐康复。邪气胜则病情加重,正气胜则邪退病愈。因此治病嘅要扶助正气,也要祛除邪气,疾病才能得到好转。中医在治病时应用的方法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概括起来为扶正与祛邪两大法则。疾病的发生虽然与自身的正气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治病时,扶正不能忽视祛邪,因为祛邪能消除致病因素,故前人有“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说。

1、“扶正”只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邪能力。“扶正”说明正气衰弱,多为虚证,多用补虚的方法。可通过调心、饮食、针灸、药物等进行“扶正”。

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说明邪气盛,多为实证,多用泻实的方法。应注意病邪的性质及侵袭部位的不同,用不同的治法,如汗法、吐法、下法。

3、“扶正”与“祛邪”虽然治疗方法不同,但是治疗上二者通常一起使用。但是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决定是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祛邪”为辅、“扶正”为主;还是“祛邪”“扶正”并重。总之:“扶正不能留邪,祛邪不能伤正”。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

来源:《毛泽东人民大学》20240506,第6版收录。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