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12 11:10点击:176
关于言论自由的若干问题
智者说
人们习惯于将社会意识形态比喻为大地上的植物,期待人人都有表达思想观点的言论自由,展现出那种百花齐放的绚丽景致。然而,如果把我们的思绪深入到这种比较之中,便不难意识到,对于言论自由进行一番分析,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为什么会产生言论分歧?
言论上分歧总是出于内在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而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存在差异总是难免的。一般来说,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差别,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形:
第一,屁股决定脑袋。由于立场上的差别,受各自利益的左右,人们往往会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二,出于情感上的原因产生意见分歧。情感上对立,你说黑,他偏说是白的;你说是对的,他偏说错的。出于情感上的仇视与蔑视,你无论说什么,他都要从反面加以反驳,为反对而反对。出于情绪上的积极与消极,也往往会产生对立的观点。
第三,出于内在性格与心理上原因,会表现为不同观点与言论冲突。性格的开朗与幽闭,灵活与固执;心理上的阳光与阴暗,宽容与狭隘,都会产生相应的思想意识,从而导致观点上的分歧。
第四,由于智慧上的差别和经历上的差别,有些道理有人认识到了,有人认识不到;有的人有切身体验,认识比较深刻;有的人没有真切的体验,认识比较肤浅;有的人认识问题比较全面,有的人比较片面,并且固执偏见。
二、如何看待言论分歧?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真理是圆的。许多看似片面的认识,其实是集中构成正确而完整认识的必要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说,片面的观点和意见也是可以包容的。
真理的极点是谬误。如果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所谓的“真理”,最终可能会走到真理的反面,也就是走到谬误那里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坚持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给那些看似不适当的声音一定的存在空间。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钳制,更不是幻想着“彻底消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我们既要坚持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理解其他人的利益诉求。对于因为利益差别而导致的观点与言论冲突,都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加以理解。当然,强盗有强盗的逻辑,骗子有骗子的说辞,贪官有贪官的歪理,资本有资本的辩解,还是应该努力坚持并彰显公理与正义。
世界上的确存在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站在同一个点位上,立场与角度上取得了一致,便可能产生一致的思想认识。如果恰恰是不一致的,便有了“李逵”与“李鬼”,真理与谬误的分歧与对立。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因此有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必要。
三、话语权是如何损失的?
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话语权是一种天赋人权。然而,话语权往往受到内在的自我约束和外在的压制。
“不能对着和尚骂秃子”,不能在人家的葬礼上说说笑笑,过年的时候要说吉利话等等,这些禁忌往往构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内在约束。在相应的地点和时间,对相应的人说适当的话,基于人们的一种觉悟。
自古以来,话语权的分配与使用就是不平等的。所谓话语权,无疑是与社会地位相关联的。在普通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人们都知道人微言轻的道理。一个人社会地位低下,本身就不受尊重,那么他说出来的话,别人自然是不会在意的。相反,一个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人们愿意听他说,而且都想听他首先说一说。他说出来的话,显然和其他人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在非熟人社会,人们经常说的,“谁嘴大,谁说了算”。这里的嘴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嘴大,而是暗喻社会地位的高低。谁的地位高,谁的本事大,谁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财富,那么,谁的话语权就大。
无论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还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话语权被剥夺和话语权的丧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失去话语权一般是由外部原因、自身原因和内外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专制社会中,底层民众是没有话语权的,谁的权力大,谁拥有的话语权就大;谁的权力小,谁的话语权就小,谁没有权力,就等于没有任何话语权。
你本来是有一定话语权的,但是,你说出来的东西不着边际,不着调,被人们视为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你就等于在浪费自己的话语权、胡乱使用自己的话语权,那么,你便可能在话语权的继续行使中遇到阻碍,受到攻击。你再想说什么,别人已经用一副鄙视的目光盯着你,随时准备用一句话把你噎死。无形之中你已经是在不断丧失自己的话语权。
四、言论自由是否有一个底线?
所有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只有让人们享有充分表达的自由,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然而,言论自由终究还是有个底线的。在一种言论自由的社会,我们往往不得不面对混乱嘈杂的局面,不得不面对那些满嘴喷粪、令人作呕的脏话,苍白无力、毫无意义的屁话,无中生有、故意造谣的假话,颟顸糊涂、颠倒是非的昏话。正是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不入流话语,可能蒙蔽人们的正确认知,浪费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破坏人们的情绪,降低人们的道德水准,毁掉人们的幸福感。我们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必须保持一种清醒的自律意识。
常言说:“骂人不揭短,打仗不打脸”,是因为这种言语和行为上的选择极易推动矛盾升级。在很多地方,两个人发生矛盾冲突,怎么埋汰对方,侮辱对方都可以,只要是你骂人家的娘了,矛盾便会陡然升级。两个孩子打架,先动手打人的孩子显然是有错在先的。因为他首先把言语冲突上升到了行为冲突。然而,他往往会为此辩解说:“谁让他先骂我了?!”他之所以要把自己被骂作为一种升级矛盾的理由,就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某些言语就是犯忌的。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个人骂爹娘,骂祖宗,便是人们所谓的“畜生”,同时也就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了。在一个国家,如果有人散布“内奸”言论,便是超越了作为一个国民的底线,定会遭到国人的唾弃。就整个世界而言,如果你散布仇恨人类、反人类的言论,在地球上恐怕是很难找到容身之地的。
即便是一个人的话语是完全正义的,但是也有界限。你总是一刻不停地说,便成了一种烦人的噪音。你批评的对,可是你说得人家整天抬不起头来,影响了人家的正常生活。在对方已经知错并且认错的情况下,还继续不停地唠叨,还要时不时地揪一下人家的小辫子,这种人际关系迟早要崩。
五、不当言论是否会构成犯罪?
在历史上,有许多以言治罪,大兴“文字狱”的事例。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皇帝看见后,马上将其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于是挑剔说,这“清风”指的就是清朝,如此一来,徐骏被判定诽谤朝廷罪,被杀了头。
言论是否构成犯罪,一般要看该言论在物质层面上导致的结果。假设一个司机向你问路,你故意指给他一条断头路,造成了车毁人亡的结果,便是一种犯罪。在一个团队中,你鼓动团体成员叛变,虽然你仅仅止于言论层面,仍然可能被治罪。作为一个普通人都知道:骂人侵犯人权。你如果肆无忌惮地羞辱人,会给对方造成心灵的伤害。你造谣中伤,操控舆论,最终可能逼得人自杀。科学实验证明,你整天对着一株花草诅咒,花草会枯萎。日本一位名叫江本胜的博士研究发现,让水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水的结晶美丽工整,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听了不喜欢的摇滚乐时,结晶就显得丑陋。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不管是哪国文字,看到“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烦死了”的水结晶则破碎而零散。简而言之,只要水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
一般而言,一个人有不适当的想法,仅仅限于自己想,别人甚至不知道。如果你仅仅对家人说了,对身边几个亲近的人说了,没有造成社会影响,一般也没有事。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已经对社会造成所谓“不利”影响了,也可能被治罪。很多国家都在宪法中规定了言论自由的条款,同时也在刑罚中规定了“诽谤”“煽动”等罪责条款。
六、对于言论是否有管理的必要?
回到我们在前面谈到的比喻,言论如同茂盛的植物,给予充分的自由会为我们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如果任由所有的植物自由生长,其中的优势品种必然对那些劣势品种构成一种野蛮的欺压。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优胜劣汰,但是,是否需要担心那些被欺压的品种恰恰更有价值呢?更何况就社会意识形态而言,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在海关,是严禁把一些外来物种带回国内的,原因是,换了地域,外来物种会呈现出一种生长优势,会给本地物种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农民为了生产粮食,是不可能任由所有的植物自由生长的,需要铲除杂草,给庄稼留下生长的空间。园林工人会特意选择种植那些有观赏价值的花草树木,并且定期清除杂草,修剪枝条。看看那些废弃的别墅里杂草丛生的情形,对于这种劳动的价值,没有人会表示怀疑。
七、关于言论自由的一般结论
言论一般应该限于理性的声音。尽管不同的理性声音可能存在矛盾与冲突,也要保证理性的声音享有充分的自由。
言论上的矛盾与冲突,首先应该在言论层面来解决。对于社会舆论,要善于加以正确地引导。
言论上的对立与冲突往往反映并代表着阶级矛盾、阶层矛盾和人际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矛盾的漩涡之中,言论是一种武器,舆论是一场战争。
修改于202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