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4 07:38点击:157
有势力正在针对性地破坏粮食安全
原创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6-23
每年这个时候,有一类新闻特别多,主要是与农民、粮食有关。
比如针对农民待遇、粮食收储价格等等,呈现明显的有组织、集中密集发布,进而挑拨矛盾和对立。当然有问题的肯定是少数,只要流量起来了,就会有大量跟进,包括一些代表公信力的“融媒体”,出于对流量的追逐,并不会进行验证,直接转载。“猫一杯”的案例就是典型。
还比如姜萍这件事,如果只是自媒体又或者阿里去发一发,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也不会导致出现不同观点的针锋相对。就像很多读者留言说的那样,这么多“融媒体”都报道了,总该是真的吧,但在对数学有敬畏感的人看来,这事情实在太假。
然而问题在于,当时大量转载、报道,把这件事炒红的,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新增信息,能够用来分析判断的仍然是零零散散的报道,还有那段姜萍黑板上的书写,那就只能靠逻辑推理。面对激烈的社会观点对立,有采访权的媒体,本应该为社会提供更多信息增量,去展现真实。
之前说担心影响22日的决赛,那现在已经结束了,是不是可以做了呢?方法很简单,直接开直播,请姜萍把初赛题重新做一遍就行了,最好邀请网上公开下注500万对赌造假的数学博士、教授等当场进行数学领域的交流,就讨论初赛的涉及的原理,随机选几个步骤,请姜萍讲讲她为什么这么推导。
数学容不得半点假装,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简简单单,就很清楚了。
当然这基本不可能,决赛成绩8月公布,到时候热点也就过去了,肯定不了了之,只是又造成了一次公共利益的损失。
回到粮食。
每年这个时候,总是会冒出来一些热点,去挑拨对立,制造冲突。
比如去年的青储粮,小镇已经谈过了,不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谈,这太大了,别看青储说的这么好,但是青储跟正常种粮不一样,一旦改种青储,第二年收青储的不来了,损失谁来赔?
而且去年的青储舆论很不正常,比如报道中来收青储的就有些异常。事实上本就有专门的青储种植,收粮食作为青储,这并不符合商业逻辑,就像所谓的用塑料颗粒冒充大米一样。
今年又来了,举两个典型:
一个是说某种粮农民自留水稻种子被判罚10万元。
这个报道严重失真,这哪里是种粮农民,至少不是很多人看到报道之后脑子里出现的农民形象,这个人承包了973亩土地,属于商业行为,而根据法律规定,这不属于普通农民“自繁自用”,当然要进行处罚。
另一个是说瓜农卖瓜,被城管劝阻后愤而砸挂。
很多人看到之后,想到的是辛辛苦苦的瓜农。但实际上这就是瓜贩,并不是想象中辛苦种瓜的农民。而且这个瓜贩在交通本就拥堵的地方,占道经营,这本就是违法的。
另外,今年粮价话题也明显热度高了很多,有特别多说种粮不赚钱的。
的确,普通农民或者想象中的传统农民,就那点地,种粮确实不赚钱。毕竟粮食这个领域,除了收储,其他农资、化肥、农药、购买服务乃至后面的运输、加工各个环节都高度市场化,就挤压了中间农民的种粮收益。所以国家要出台政策进行补贴。(参见《亲兄弟明算账,不能让维护国家安全的吃亏》)
但是能够找到媒体去制造舆论施压的,有哪个是想象中的普通农民?
实际是顶着“农民”这个名号的地主、商贩甚至是资本投资者,一年种粮赚几十万、几百万,这样的人是普通农民吗?
事实上,对于这类大规模种粮的,其实挺赚钱的,当然有风险,并且先期投入大、门槛高,但赚钱怎么可能没有风险。
信息的偏差,也就出现了像多年研究农业的,一旦脱离了一线调研,竟然也会怀疑粮食丰收。
虽然这些舆论操作影响不了大局,但苍蝇蚊子多了也挺烦人的,也该想办法治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