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4 07:31点击:127
深度好文:包产到户让中国人吃饱饭吗?
原创 磨刀石 猫视青年 2024-06-10
包产到户前为何吃不饱?
人口增长是关键.
包产到户后为何能吃饱饭?
农民积极性不是重点。
(一)人口增长
许多人总是把RMGS时期吃不饱,归根于吃DGF,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却没看到正是DGF生产关系,推动中国人口指数级增长,才是吃不饱饭关键,但它也创造长达40年人口红利,成为中国工业化基础。
RMGS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变大社而来,最开始是出于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需要,后来发展成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社会基层单位,从1958年开始到1984年解体,整整持续了26年。
在这个时期内,我国人口从1958年6.6亿,飙升到1984年10.4亿,整整增加了近4亿人口,尤其是1962-1975年长达13年时间,全国每年人口出生数都超过2000万,1963年更是接近3000万,成为建国以来人口出生最多时期。
这个时期新增人口,又推动198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用两代人力量创造了长达40年人口红利,到2010年代80后生育高峰后,就从2017年一路下跌,到2023年仅有902万出生人口,还不到1963年三分之一。
然而人们之所以在1962年敢生小孩,根本在于包产到户前,不像现在生孩子是给自己生,由自己负担,而是在公社生孩子,是集体负担,只要生孩子,公社就要承担口粮,只要不断生孩子,家里分到粮食总额就多,这也是70年代中期转变政策搞计划生育根源,因为国家发现老百姓在薅社会主义的羊毛.
同时公社粮食收成后,要先缴上面的,再按公分分农民口粮,而口粮标准是提前定好的,不会因为收成高就会多分,意味着农民干得越多,但得到依旧不变,这就导致许多农民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从而影响到最终农业收成。
我们都知道中国耕地面积是有限的,随着1962-1975年人口指数级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就会缩水一半,而随着新生儿年龄增长,需要供养粮食却越来越多,但农民磨洋工又导致农业收成又缩水,如此三管齐下才会导致中国人吃不饱饭。
2、生产关系
正是DGF生产关系,不仅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更重要是推动人口增长,造成人均口粮不足,而随着农村小孩成年,就有许多农村过剩劳动力急需寻找出口,但他们却因DGF生产关系,捆绑在不足以温饱农村土地。
这才有了1978年安徽XGC包产到户试点后,就很快席卷全国农村,到1984年结束RMGS制度,包产到户不仅提升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增加农业产出,同时还解除了农民土地捆绑,许多农村过剩劳动力得以离开土地,作为雇佣劳动力推动乡镇企业崛起,同时获得劳动报酬得以改善农民生活。
然而要说包产到户,就让中国人吃饱饭,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会增长,而且包产到户后大田变小田,增加了许多田埂,反而会缩小人均耕地面积,再者人口增长还在继续,单靠提高农民积极性,提升农业产出,很明显不足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下面谈更为重要六个原因.
首先是土地面积,建国初期全国共有耕地14亿亩,因为优质耕地实在太少,亩产量实在太低,唯一多打粮食方法就是开垦荒地,增加土地面积,所以一直到90年代中期,土地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在1976年达到16亿亩,到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18.6亿亩,这是人工调查累计结果,许多林地和湖泊沼泽地都开垦成耕地,几乎把中国适宜做耕作土地都开垦出来.
其二是土壤质量,建国初期劣质耕地多,优质耕地少,尤其是旱地、盐碱地和沙化地面积极大,由此教员非常重视土地改良,60多岁高龄竟然学起了《土壤学》,由此带动全国改良土壤热潮,经过十几年治理,让中国许多土地从劣质耕地变成了优质耕地,其中旱地变成水田,盐碱地和沙化地则变成良田,最关键是国营农场和商品粮基地越建越多,80年代中期后生产粮食已足以供应非农人口需要,才让许多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地区免除公粮,从而有充足粮食吃饱肚子。
其三是抗灾能力,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地方农业合作社通过打井、挖塘、筑堤、开渠和修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实现小河治理,国家层面则通过大中型水利工程,基本实现大中河流治理,这大大提升农业防治水旱灾害能力,80年代初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到耕地三分之一,成灾面积/受灾面积比例总体稳步下降,从1962年44.8%下降到1976年16.9%,而包产到户初期对这些农田水利体系破坏还不算多.
其四是科学育种,袁隆平从60年研究杂交水稻,到70年代才研究成功,其中1975年湖南农科院提出要在全国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但当时即便种4000多亩都已经让杂交稻种供应不上,直到80年代中期才在全国铺开种植,而继杂交水稻成功,杂交小麦和杂交玉米也相继成功,大大提高了中国粮食亩产量.
其五是化肥应用,建国后很长时间,农民一直都只有用有机肥,但一直用有机肥不利于粮食产量提高,而中国没有先进的合成氨工艺,只能依靠侯德榜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氨工艺”,但是质量差成本高,直到教员在1972年通过尼克松访华后,调动所有外汇启动四三方案,其中1974年从西德进口了十三套完整的大化肥生产线,然后经过几年仿制建设,终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化肥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可以向全国敞开供应了,而且都是高品质的化肥,像尿素的氮含量是46%,又让中国粮食亩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其六是工业化,建国初期为了完成中国工业化,必须从外国进口设备,但解放前蒋介石把中国所有黄金美元都运到台湾去了,这时无论是从苏联贷款购买设备,还是以货易货购买东欧国家工业设备,以及极度夸张国际援助,都需要用粮食换外汇,但到80年代工业化完成,不再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购买设备,也停止了极度夸张国际援助,意味着不再用粮食换外汇,自然就有更多粮食吃饱饭.
尤其是减少生猪出口,不仅节约了养猪所需许多粮食,同时国内肉类食品供应量猛增,也改变了中国人饮食结构,而荤食多了,人的饱腹感就强了,就不需要吃那么多粮食,这就是常言说的“肚子里没油水,一餐吃几碗都觉得饿”.
此外随着包产到户解放农村劳动力,给东部沿海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逐步发展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能赚取大量外汇,也就不用粮食换外汇来引进设备,才能推动工业升级,甚至还能通过工业来反哺农业。
综上所述,包产到户改变生产关系,不仅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业产出,同时还解放农村过剩劳动力,让它们从农民转变成工人,推动工业发展得以反哺农业,这是包产到户让中国人吃饱饭底层逻辑.
然而没有教员时期农业集体化生产带来人口红利,就没有工业化红利,没有科学育种和化肥应用等科技进步,就不能提高耕地平均产量,打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困境,也就不可能真正让中国人吃饱饭。
3、 农民问题
这本质上是包产到户结果,在人多地少中国农业生产中,农民积极性所能解决问题极其有限,其增产效应只能是一次性的和不可持续的,而且还是建立在农田水利和农技推广完备基础上,因为没有科技进步,再高积极性亩产也突破不了100公斤,没有完备水利设施,再高积极性也敌不过一场水旱灾害。
然而包产到户摧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为它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技术员,这些人在集体化生产时期不脱产,不领工资挣工分,具备推广者和生产者双重身份,但包产到户后逐渐消失了,因为家庭农场没有能力长期雇佣专业人员,只能依赖商业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而一旦农科研究方向由商业公司主导,就沦为利润驱动,如果有足够利润,没有需求商业公司也会创造需求,如果没有利润,商业公司就会无视农民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乡镇那么多私人卖种子农药发财,却不见农民发财根源。
同时包产到户摧毁农田水利体系,一方面是家庭承包生产后,大田变小田,增加了许多田埂,而且不同家庭用水矛盾,让最后一公里抗旱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集体生产取消后,再也不能利用集体力量,修建维护小型水利工程,降低小河治理防涝抗旱能力。
再者包产到户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单家独户小农经济进入市场后,因为信息不对称、规模不对等和运输物流不经济,必然处于弱势地位,因为不能直接与农资厂家和市民直接交易,只能任由中间商盘剥鱼肉,如打着助农旗号直播居然有40%利润,农民增产不增收成为常态,更别说小农经济本小利薄,对技术创新失败承受能力弱,决定了它们对新技术和新品种极为保守,因而丧失了新技术带来市场稀缺期暴利机会,到他们涌入时市场已经饱和,反而要承担滞销损失。
此外包产到户还摧毁农村基础医疗体系和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它们基础分别是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在集体化时期也和农业技术员一样不脱产,不领工资挣工分,具备专业者和生产者双重身份,但包产到户后赤脚医生和民办教师只能下岗,沦为普通农民,也让农村医疗和教育变成荒漠。
综上所述,包产到户改变生产关系,摧毁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田水利体系,让农民积极性提高带来粮食增产基础荡然无存,同时包产到户让农民进入市场经济后处于弱势地位,既要接受中间商盘剥鱼肉,还要承担市场滞销风险,时刻面临破产风险,这就农民收入低根源所在。
同时包产到户让农村医疗和农村教育缺失,则加速了农民向城市迁移,而城市人口增长,则让城市地价越来越贵,从而推动房价越来越贵,此时城市土著依靠地价上升带来拆迁暴富,而农民转变新市民却接盘价格畸高房子,还背上了三十年贷款,这就是农民消费不足真相。
然而三农专家温铁军说,农村长期发挥着劳动力蓄水池作用,多次实现我国经济软着陆,一旦农村劳动力流失殆尽,城市工业化必定戛然而止,尤其是农民转变新市民,没有享受到城市化红利,却要背负城市化负担,如此高压下选择躺平不婚不育,必将带来严重人口危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悖论,RMGS虽然牺牲个体效率,却拥有农业水利、技术、教育和医疗协调整体效率,还因为集体养孩子推动人口增长,而包产到户提升个体效率,却失去农业水利、技术、教育和医疗协调整体效率,还因为个人养孩子引发人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