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30 07:58点击:113
中国的哲学家都是老戏骨,不接受质疑
原创 南山老人 南山学脉 2023-05-29
学哲学的人是不是都自视清高,众人皆醉我独醒?
以下是我的回答:
这是个好问题。我在哲学院里混了二十年,对这个圈子里的情况,就像对自己的每一寸皮肤一样的了如指掌。
所以,关于学哲学的人的脾性,我是很了解的。
在很多人看来,他们都挺平易近人的,一点都不自视甚高。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活着的道德圣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那到底真实情况是怎样呢?让我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次,我去拜见某哲学院的院长。
这位院长是一个哲学大牛。他每年都在专业的哲学期刊上发表多篇哲学论文,并且早早就拿到了长江学者的头衔。
在我见这位学者之前,我就被他的拥趸灌了一整个耳朵的赞美:这位学者素来是极为低调的,哪怕是对待那些不知名的晚辈,都是极为客气的。
那真叫一个彬彬有礼,态度谦逊。
所有晚辈,只要见到他,都会被他的谦虚、低调、和蔼的态度所感动,乃至于都被他的气场所吸引,围拢在他周围。
青年们眼里都冒着仰慕的金光,将这位院长围绕在这层层的金光之中。
在听完这些称赞后,我坚定地认为:这位院长的确是一个道德的典范,一个活着的圣人。
于是,我就对与他的会面更加期待了。
终于,我逮到一个机会,与他见面,并且跟他一起吃了顿饭。
在席间,所有青年都一如既往地表达着对他的无尽的仰慕,而他也一如既往地面带谦逊的微笑,温文尔雅,落落大方。
坐在他身旁,我总是能看到他背后有千层霞帔,万道金光,只闪的我眼睛都睁不开。
看到这番盛景,我断定:他果然是一个道德的典范,一个活着的圣人啊!
或许是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也或许是出于对他的仰慕,更或许是出于对学问的孜孜不断的追求,我鼓起勇气,向他问了一个问题。
那时我还在读休谟,所以,我问了一个关于休谟的观点的问题。
那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问的是《人性论》上下册之间的联系的问题。
那个时候,我对《人性论》才刚刚上手,摸得也不透。此事之后,我又读了两遍这书,这个问题便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只是在当时,我为这个问题所困扰。所以,我就向这位院长提出了这个问题。
在我的观念里,这位知名哲学学者面对这种小问题,完全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解决的。
当时,一起吃饭的青年们原本在相互聊天。但他们听我问出这么一个问题,立刻就都停下来,深色凝重地看着我。顿时,我感觉房间里的空气一片死寂,气氛压抑的令人绝望……
局面的这个突然变化把我完全搞蒙了。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我心中暗想:我不就是问了一个小问题吗?我没干啥过分的事啊?!
但我又不好把这话问出来。我只能偷偷抬眼,窥看这位院长。
这时,这位院长的脸色已经从之前的和颜悦色变成了暗红的猪肝色,而他背后的金光也瞬间消失了。
他的脸抽搐着,嘴唇紧闭着,眼睛直勾勾得盯着我,分明就是一幅想说他不知道,可又不好说出口的样子。
而这时,他背后的金光也已经黯然消失,仿佛从来没有过一样……
秒针滴滴答答地走过,气氛凝重地令人干呕,眼前的大佬身体绷得笔直,一动不动。到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才是那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啊!
正在我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时,旁边的一位小青年眼疾手快,操起一杯酒,说:喝酒,喝酒,给X院长敬酒。
同时,他的眼里猛烈地放射出了金光。
听他这么说,别的青年也拿起酒杯,眼里放出道道金光。这些金光把院长团团围住,好不晃眼!
一切恢复如常,这尴尬的场面才算解除。
我一摸手臂,好家伙,出了一身冷汗!
在那以后,又经过多番打听,我才知道,原来那位大佬与那些小青年早就一起组成了一个喜剧团。
大家都靠着这个喜剧团的演出混饭吃。
每次有演出时,院长大人都会杵在中间,扮演一位态度谦和的圣人;而周围的小青年们则会适时会打开早就安装在眼睛里的小灯泡,集体射出阵阵金光。
于是,观众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幕圣洁的景象:一位金光团身的圣人,在众人的簇拥中,以谦和、平易的态度,面带和蔼的微笑,向我们缓缓走来……
他们这样联合演了很多场,从来没有失手过,每次都能把一群群的青年成功圈粉,成为他们的小跟班。
那些青年当然也不傻。他们也知道其中的秘密。不过,作为观众,他们懂得里面的规矩,那就是:要表现出对圣人的谦逊态度感到折服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配合他们的演出。
通过配合表演,这些青年有效获得院长的青眼,分得了一点面包屑。
只有我这个愣头青,不懂规矩,向这位圣人抛出了一个问题。这超出了他们的表演范围,因为回答问题不在他们的表演准则中,而我的这一行为也就破坏那个圣洁的气氛。
我真是太傻了!
所以,题主问:学哲学的人很多都自视清高,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的答案是:我从来不这么认为,因为作为喜剧团的演员,他们都是很有职业操守的。
表现出谦虚、平易的态度,是他们的职业准则。他们都恪守这一职业准则,从不逾界。这就是老戏骨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