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兴国网)

‌郭向锋 | 共产主义实践研究纲要(连载3)

时间:2024-04-02 08:27点击:157

‌郭向锋:共产主义实践研究纲要(连载3)

【编者按】郭向锋同志的大作《共产主义实践研究纲要》内容丰富,思考深入,当然也有一些理论不彻底、值得探讨的地方。为引发读者对共产主义实践理论的关注,帮助更多的人民完成独立思考、自我教育,本刊拟分4期连载,按1-56-89-1213-15章连载。特别告知!


九、未来高级的感知共体时代

前所未有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感知社会有如下八大特征:

(一)没有私有概念和个人及身份意识,人将自己视为感知体和被感知体。

人走出生命观念以后,以全新的品质成为新的人类。人以感知一切存在为己任,同时也作为存在被他人感知。以感知取代生命作为存在的目的与意义之后,个人的拥有失去意义、私有不复存在,人的身份辨识已经没有必要,人在感知与被感知才是生活的实质,感知到什么才是生活的品质。人再也没有生命中人的属性,人在感知生活中已经变成了另一类人。

(二)没有任何政体,没有国家,没有任何社会监管机构。

感知社会的性质决定任何政权以及国家机构都没有必要存在,因为人们再无利益的矛盾冲突。所有人的目的一致,行为互补,人间再无群体的不同,再无战争与硝烟。人们无须约束与监管,法律和惩戒都因不再发生作用而消失。每个人的存在都不再是个体的独立存在,人的存在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没有经济运转,没有商品流通,更没有货币存在。

感知社会将生产改为服务,生产者(劳动者)与消费者的角色改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因为物质只具有被感知性,所以任何物质除了被感知作用不再有其他的用途,因此没有商品存在,也不再需要经济运作。物质再无所有权问题,货币失去意义。社会只有服务与被服务的调度与匹配,社会的各种供需会得到最佳契合,每个人都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四)没有家庭,没有婚姻,没有身份证明。

感知社会由感知者组成,旧有的生存秩序和生活体制被放弃,每个人都以感知者的身份生活在感知共同体中,人与人不再发生感知与被感知以外的关系。所以,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变得毫无意义,每个人都生活在愉悦的感知网络中,是感知愉悦的显示终端,都会得到社会网络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安排。每个人都生活在理想的环境之中,全世界无一人被排除在外。所以,身份的甄别没有任何意义。

(五)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没有任何感知目的以外的思想活动和精神活动。

感知社会生活理想地展开,这是人类唯一的生活现场。人的所有愿望和所有的需求都已经兑现,一切都在公开地不留任何余地的进行。人们再无他求。所以,宗教信仰的理念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感知理论揭示的存在真相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再无任何必要寄希望于来世或天堂,人心已经昭然,再无用其他法度审察的需要。人的行为与内心世界都完全公开化,人们不会再有任何其他的精神要求。

(六)没有科学命题的证伪发生,再没有无穷无限等物理的难题出现。

自从感知理论揭开存在的终极真相以后,科学找到自己的前提和限制,科学找到研究的方向和应用的目的,科学从无限的理论研究转换到有限的研究范围。以感知为限为科学找到一切追究的理论根据,科学再也不盲目地研究物质与宇宙的无穷无尽。科学元素里加入人的因素以后,科学研究有巨大的变化和不断的突破,研究人感知中的世界比研究所谓的客观世界更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和真理性。科学知道了自己的任务与使命以后,终于成为了人类最有力的工具。

(七)再无环境污染、能源枯竭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发生,工农业生产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及自动化时代。

感知社会理性运行毋庸置疑,社会化运转均在高度智能化中进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彻底改变,生活资料从制作到应用都在人工智能的操作下以最佳状态运行。因此,工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取缔了国家、政府及所有的管理机构,以及所有的军费开支,以及经济运营成本,人类世界的总能耗可降低到如今使用量的百分之三十。没有任何浪费,也没有运营损耗,产出与使用保持最佳平衡状态。生产的高效、高能、高产与使用的精确控制,使自然资源的耗费量减到最低,环境污染及自然物质的综合平衡都在科学的严密的控制中。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干扰,这一切都在理想化系统中运行。

(八)再无社会生活的冲突与混乱,再无犯罪与防范或者惩罚的社会现象存在。

感知社会运行在新的伦理逻辑理念之中,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及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改变,他人即我已是人们行为的伦理准则。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以后,不可能再有违反感知伦理的问题发生,因此不可能出现矛盾冲突,便没有犯罪现象存在。他人即我成为现实,美好的、理想的、幸福的人间社会成为现实。人人相亲相爱、个个亲密无间是人间关系的基本形态,再也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全人类都生活在自由与愉悦之中。

十、共同富裕与社会转型的伦理理念

我们越来越紧迫地感觉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期,这种转折和历史上的多次转折都不同,这次转折不是一种激烈的革命性变动,也不仅是一种有形有相的外部行为,不再是一种物理性革命,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变迁,是社会内在形态和方式性的革命,是经济模式、社会模式和生活模式的大变更,现在,正是这种大变更的前夕。

从现象上看,这场历史性的变革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复杂的变化形态倒逼进行的。我们不得不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概念,是由于贫富悬殊引发的严重问题逼迫的。

我们面临的社会进行的现代化转型,是由于科学技术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总是认为我们在被动地接受和进行这一切的改变,这是错误的,我们正在进行的一切,从共同富裕的要求到社会的转型,这都是我们内在的深刻需要,是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一次深刻的变革,无论我们意识到没有,这次由共同富裕开始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正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期待。

我们长期以来在期待着什么呢?我们在期待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待着科技的爆炸性突破?期待着社会模式理想化的焕然一新?是,又不完全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事实,但经济发展了,贫富悬殊加大了,人民人众需要的获得感、幸福感并没有如期而至,我们反而陷入了资本盛宴的狂欢、陷入了物质主义的混乱之中。

这种资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贫富悬殊,而是社会伦理关系导致的人性对峙、价值观混乱和人心安定的空前危机。资本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掠夺了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颠覆了社会伦理的平衡,它还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危机、道德危机以及信任危机,导致社会严重异化的发生。共同富裕命题只不过揭开了资本经济的盖子,让资本的丑恶再一次曝露在了阳光下。

同样,科技的爆发性突破带来了什么?带来了一场场物质、资本与消费的狂欢,也带来了逐渐加深的伦理危机,人工智能将要毁灭人类的忧虑和后信息时代的骚动与茫然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科学技术只是超前发展的工具,我们用它们来做什么?

这才是致命的问题,如果科技迅速推进的是人与人的分离与对抗,迅速加强的是人类的竞争烈度,迅速开启的是灾难性游戏的大门,这样的科技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一以贯之的社会模式正在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和巨大的考验,新事物的诞生,生活新方式的出现,人们要求的急剧变化,都在倒逼着社会模式的改革。

人类维持了数千年的生活模式和生活形态已经日见腐朽,这只旧笼子已经装不下现代生活这只大鸟,人们普遍感到窘迫和内心的焦虑,这就是社会的伦理逻辑和道德规则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生存状态的体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旧观念运行的不适和旧模式的羁绊。

新的世界变化、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生活需求都是实在的事实,但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理念、新伦理、新逻辑和新规则与新方式。不仅是科学家们面临着科技发展与人的伦理发生冲突的焦虑,社会与生活应该在一种什么理念与方式下运行?人们的观念要么混乱无序,要么一片空白。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们变在外部而没有变在内部,外在变了而内在不变,硬件换新了装的还是旧软件,旧版本上运行新内容让人抓狂,这种矛盾在当今世界表现得非常突出,用竞争性、博弈性思维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已经显得没有理性,但无竞争、不博弈的理由又没有出现。后信息的数字时代应该运行在什么状态之中?我们一片茫然。

我们明白,旧的伦理逻辑,旧的竞争法则继续沿用下去,只会得到被夸张的恶劣运用,得到我们不想得到的悲剧性结果。我们该怎么办呢?闭上眼睛发展能行吗?这意味着,人类已经不自觉地走到了一个奇点上,我们在无意识中期待着一场巨变或一次质变的到来,这不再是外在的物理性改变,这是人类社会在酝酿着一次空前的蝶变。

我们在等待着什么和盼望着什么?显然,我们在期待着自身的改变,生存理念和社会伦理逻辑的改变,这才是根本的,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意识形态软件,这才是我们迫切需要的行为规则,这才是引爆奇点的理由。新的存在理念和新的伦理逻辑,这才是让一切的变革与创新都具有灵魂的关键所在,这才是让当今的一切新发展具有新目的的理由。

我们一直在等待着这种突破,用新的理念和新的伦理逻辑来重新认识一切、解释一切和使用一切,让我们真正地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生活的品质上升而不仅是外在的改变,让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有确定的目的,让我们一切的努力改变都是有效的和朝向终极目的的迈进,让我们一步一个台阶地走进幸福和愉悦。

这样的存在理念和伦理逻辑是我们全人类的急需,更是我们共同富裕和社会转型的本质性需求,是我们迫切需要的软件系统。为什么我们对存在理念和伦理逻辑产生了如此要求?是原来的生存理念和伦理逻辑已经适应不了新的变化,成为我们走向新世界和获得新生活的障碍,我们需要与科技发展与社会变化相适应和相匹配的基础理论和伦理系统,我们需要与终极目的相一致的理由。

为了拒绝社会空心化和技术空壳化,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和新内容,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理念来取消人与人之间对立关系,让人工智能没有伦理冲突,没有进入人间的攻击和杀戮程序的可能;让新的经济模式改变贫富悬殊状况,让资本财富不再是吃人的老虎,物质财富是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工具,让所有的生活行为都是感知愉悦的过程;让人们不再有旷日持久的焦虑,不再对急速改变的社会生活茫然无措,不再让自己成为某一场悲剧的主角……这世界与生活都在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的精神意识、思想观念还是陈词滥调,这种冲突带来的危机将日益显现。

新的思想理念,新的伦理逻辑,新的思维方式必须推向前台,否则,一切的变动就都是乱动,一切的突破就都是冲突,我们期待的未来永不会来。所以,在万事萌动的当下,在万念交集的今天,在万马扬蹄的前夕,我们屏息等待的就是新的存在理念和新的伦理逻辑的出现,而量变已经到了质变的临界点,这样的思想理念一定会出现,我们将会进入它开启的一个无须虚拟的真实的“元世界”!

十一、全新的元宇宙与人类的幸福愉悦

如果将元宇宙理解为一场网络大游戏,那就错了;如果将元宇宙理解为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的另一个数字世界,那也错了,元宇宙是个壳,装载的仍然是现实生活的娱乐、工作、学习、购物、交往……等等旧内容,只不过这些生活内容被数字化了,披上了一件先进技术的外衣,仍然不过是用另外的方法游戏、干活、赚钱、买货卖货、分亲疏远近、爱来恨去……与现实生活的伦理逻辑别无二致,甚至更为夸张、更为激烈。

既然是这样,人们为什么还对这种新方式下的旧理念感兴趣呢?这是因为元宇宙的概念激活了我们的想象,人们寄予希望是有理由的,我们需要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生活,元宇宙本来可以承载这个宏大的希望。

正在研究中国才诞生不久的新理论——感知论的人惊讶地发现,元宇宙概念与被称为“哲学界的量子力学”的感知论有绝妙的契合点,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天作之合。元宇宙是数字技术的产物,也就是说,元宇宙只有工具的性质,元宇宙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并没有从思想观念以及精神意识的考量来构建和使用元宇宙。

元宇宙本质上是一种游戏产品而不是精神产品,因此,它并不具备先进的思想元素。然而,元宇宙这种数字技术方式、这种虚拟现实的能力,只用于游戏或只具有商业价值就太可惜了。人类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不匹配人类最先进的思想理念,这样的先进就失去了很大的意义,而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契合于一处,这才是当今人类的福音。

感知论是颠覆了人类几乎所有固定认识及既有思想的理论,感知论意在重新建构人类的意识形态和存在形态,这被认为几乎不可能的思想建构已经被感知论完成。也就是说,感知论不但重新认识和重新解释了世界和人自己,也构建出了新世界、新人类和新文明的理论蓝图,为一切存在找到了新的伦理关系和行为逻辑。感知论不但找到了重新使用世界和我们自己的方式方法,还找到了一切存在与人存在的永恒的目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感知论已经构建好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世界的软件,正准备落地形成人类的新世界。在这个节点上,我们的所有先进的科学理念以及科学技术都来做出接应,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万物互联、数字化技术……等等,无一不与感知论的理论走向接轨,无一不是为感知论的落地而量身定做。这实在让人称奇,最先进的哲学思想理念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即将全面合龙,这将是二十一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奇观:人类世界的下一个纪元将要轰然开启。

即便人们对这种巨大的改变与转折还懵然无知,即便人们还并不知道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将从哪里开始,但人们还是在身不由己地做出了若干无意识的行为,元宇宙就代表着这样的行为。虽然元宇宙只做出了一个壳,里面的内容十分空洞,但技术是新的,这个“家”是新的,它在等待主人的入住,它在等待着一种全新的理念,一种不同的于现实物理世界的伦理逻辑将它激活。

元宇宙真正活跃起来,运行着新的生活形态与伦理理念,运行着新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标准,运行着新的社会秩序和管理规则,这样的世界就是感知理念构建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否虚拟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给人以什么感知?感知世界不论真假,感知为真,愉悦为终,这也正是元宇宙概念的魅力所在。

一个以感知伦理理念为核心的世界装载进元宇宙里,人们从中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数字技术的新奇,不仅仅是虚拟现实的刺激,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扩展。我们体验到的是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是另外一个被感知的世界、是另外一种只为感知或愉悦感知而呈现的事实、是与事物不再发生任何矛盾的方式、是再也没有竞争与冲突的愉悦人间、是迥然不同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没有生死恐惧和生命私利的感知境地、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人间胜景……这些理念在感知论中已经解析得一清二楚,但无法立即付诸实践于现实的生存世界中,人们离全面接受它们还有很远的思想距离。

然而,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中,它们可以率先在数字世界中现身,新伦理、新理念、新秩序、新规则可以率先在虚拟生活中运行,人们的体验就是检验感知论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虚拟生活,由这种全新体验得出的新观念、新方式、新方法将传导至线下,将以积极的意义影响我们物理世界的现实生活,将以线上产生的精神意识来有效改变线下早已落后的陈腐生活,而线上线下的融合将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主要模式,线上的人和线下的人组合成未来的人。

在感知社会里,线上虚拟生活和线下实际生活不再有界限,人们出入其间,只为感知到存在与生活的美好与愉悦,再没有生存世界的任何苦难与烦恼,这才是人类存在本该有的状态和存在本该有的目的。

这样的体验从感知论与元宇宙的全面契合开始,人们以感知理念、按照感知秩序、遵循感知规则和感知规律,生活在数字化的虚拟感知世界中,感知到生存世界永不可能获得的幸福与愉悦,这不是梦幻,这从元宇宙相遇感知论的一刻就已经开始。

十二、从美妙庄严的礼乐文明中寻找人类失去的精神家园

当你沉浸在音乐那美妙多彩的旋律中想象广阔无垠、未知神秘的宇宙时;当你随音乐飘飞的音符穿越无限的时空时,你在不经意间,忽然发现人类何其渺小啊!单个的自我如一粒微尘何其卑微啊!面对无边的苍穹,我们会低下高傲的头颅,以谦卑的心领受来自宇宙的教化与启示。

于是,你的脑洞大开了,你会不由自主的寻找生存的意义,把微小短暂的生命加入到宇宙生命博大永恒的发展洪流之中。毕达歌拉斯说:“音乐是宇宙共同的协和”。托马斯-卡莱尔说:“当你对大自然有深邃的了解时,你就会用音乐的眼光来看待它”。古埃及人认为音乐现象与宇宙运动联系密切,甚至可以反映天体的运行,并十分强调音乐的道德文化作用。这些音乐思想,对古希腊的音乐理念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亚音乐,曾滋养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河流域的文明之魂,为其湊响了创造人类文明的乐章!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玄想中可以和宇宙信息相通相感的溶媒!多年来,科学家们拍摄了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多姿多彩的照片、视屏来满足我们对宇宙神奇的想象,还试图通过听觉的方式,来构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联络。从人类初始进入太空的那天起,就开始尝试用音乐与宇宙相勾通。

1964年,美国歌手FanK Sinatra翻唱的歌曲《Fly  Me To The Moon》(带我飞向月球)被美国宇航局以唱片的形式通过阿波罗飞船送上月球,使得这首歌曲成为第一首在月球上播放的人类歌曲。这首歌是由巴特-霍华德(Bart Howard)应发行商要求而在1954年创作的单曲。这是一首华尔兹舞由,也是他最有名的一首引发轰动效应的作品。歌词内容是:

诗人常常用很多话语来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吟唱诗歌需要思想、时间和韵律/伴随我所歌唱的旋律与词句/给你写了一首歌/我要你了解我的所思所想/我应该独自去/带我飞向月球/让我在群星之间戏耍/让我看看木星和火星上春天的景色/这就是说,握住我的手/这就是说,亲爱的,吻我/让歌声充满我的心灵/让我永远尽情歌唱/你是我永远的渴望,是我景仰与爱慕的一切/也就是说,请真心对我/也就是说,我爱你/。

这首充满着对宇宙爱与渴望的歌曲,赋予我们无法企及只能敬畏仰望的星空以无限的遐想。除了用乐器演奏我们对于太空的想象之外,科学家还真正实现了我们“聆听宇宙"的梦想。1998年NASA发射的飞往木星的探测器"卡西尼”号接收到从木星上传来的电波音频,并用电子设备把它们转换为我们可听的频率。在NASA发行的唱片中,我们可以听到那些空灵而神秘的声音,由太空星辰、磁场、带电粒子等物体发出的信号混合而成,构成了令人无限神往的“天乐”。

1970年,各地众多无线电爱好者收录到了来自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出的声音。“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而卫星在太空播放的歌曲就是全中国人人欢唱的《东方红》,这是中共中央在1967年确定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研人员设想了众多方案,最终采用电子音乐,用线路模拟铝板琴的声音奏出了旋律。继“东方红一号”发射7年后,又有一段中国旋律被送上太空。

1977年8月、9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先后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两颗行星探测器。这两颗探测器上分别携带了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铜质镀金激光唱片,里面收录了用来表述地球上各种文化和生命的声音、图像,希望能被宇宙中其他外星高智慧生物发现。“地球之音”收录了全球55种语言的问候,之后有90分钟东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以体现人类文明的最高艺术成就。

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国的古琴曲目《高山流水》,是由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高山流水》是中国的经典典故,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这段情韵高雅、如怨如慕的千古名曲悠悠飘荡在太空,表达了地球人在浩茫宇宙寻觅知音的真诚心愿。

就在"旅行者号”发射30年后,又有一批经典中国歌曲飞入太空。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而与"嫦娥一号"一起奔月的,还有32首中国经典曲目。除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曾经飞上太空的《东方红》之外,其余30首都是由民众票选出来的,题材涵盖了歌唱祖国、赞美河山、经典戏曲、儿歌等等。这,就是中国人对宇宙发自内心的问候,是最珍贵的见面礼!

人类在不断地探索用音乐与宇宙交流的奥秘的同时,还研究了音乐与动植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寿恩博士曾进行过一次有趣的试验,在动物园里演奏提琴,同时观察动物的各种反应。结果发现:

蠎蛇昂首静听,并随着音调的节奏而左右摇动;蝎子起舞,并伴随音调的抑扬变化而变化其兴奋程度;熊直立静静听;狼恐惧嚎叫;大象喘着气似乎在表示愤怒;猴子不断点着头做出各种姿态。这说明音乐确实能影响动物约各种生理及行为变化。

有句成语叫“对牛弹琴",其实奶牛听了音乐也同样会发生生理和心理变化,如食欲增强,产奶量增加。音乐不但能影响动物,也对植物有明显的影响。植物可以感知音乐的信息,音乐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已很多了。

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红白喜事离不开音乐;外交礼仪离不了音乐;各种大型活动离不了音乐,招待朋友的聚宴离不了音乐;各种戏曲歌舞更离不了音乐。人类语言的交流有很多障碍,但音乐却可以超越国界、起越种族、超越文化信仰,可以畅通无阻的交流并发生共鸣。

它是人类相互之间心心相应的“世界语",它是人类与万物灵性之间互通互融交流的“宇宙”语!同时,音乐也是中华传统礼乐文明的摇蓝,催生了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礼乐文明,影响深远,余韵无穷。

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先秦乐教思想的倡导者、实践者。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是传统礼乐文化的精髓。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云:“乐者,通伦理者也"(《礼记》)。乐本身已具备了礼的性质。礼乐构成了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结构,以培养人们“仁和、“德厚"的思想。他以仁释乐,以乐树人。他将音乐的"中和之美”作为艺术的审美标准。认为“《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他认为音乐要体现出平和的、庄严的感情,反对过度的表达,反对糜糜之音,提倡把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上升为一种审美艺术,使人体会到礼乐文化的博大和大自然的美妙和声,让生活充满仪式感、艺术感、神圣感;充满浪漫情调,充满生命韵律,以达到“真诚敦厚"、“仁和善美”的人生修养境界。

音乐不仅有教化作用,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神鬼,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春官》。其次还发展了关于音乐特征的"和谐说"。

西周末年的史官名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乎它谓之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以及"声——无听,物——无文,味——无果"。《乐记》中有一句最著名论点:“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对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老子讲“大音希声",庄子讲“至乐无乐”,他们把整个宇宙自然、天体运行看成是一首最完美、最和谐的无声乐曲。庄子认为:音乐的规律与宇宙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界本身含有音乐中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如节奏、韵律、合规律、和谐等等。音乐也是以大自然为蓝本而被创造出来的,而蓝本必定胜于模本,自然美必定胜过人为美,因此无声之乐必定高于有声之乐。

音乐不但有教化、娱乐作用,还有强身健体、治病疗心的作用。据史料记载,舜帝寿享110岁,其长寿之道,在于他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他在位时之时常和百姓一起载歌载舞,开展娱乐活动。战国末期,魏文侯的乐师窦公,年逾一百多依然精神头很好,后来被征到西汉文帝宫中,文帝奇而问之:"尔何以享此高寿”?窦答曰:“自小失明,父母哀之,教习鼓琴”。窦公享年180岁,足见音乐与养生关系何等密切呀!

至于音乐疗疾,我国古代就有“五音疗疾”的记载。据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著的《七发》记载:楚太子患重病后请名医吴客治疗,吴使用了七种治法,其中两种就是音乐疗法。过了一段时间,楚太子的病奇迹般痊愈了。

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也对音乐疗法深有体会。他曾因忧郁政事患上忧郁症,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心中苦烦,屡进药物无效。他便改弦易辙,放弃药物,改用音乐疗法调治。他遂每天坚持听《宫声》(古乐曲)数次,慢慢地病就这样好了。他激动地说:“用药不如用乐也矣”。

对于音乐疗法,古人也总结过其中原理。《礼记-乐记-乐化》云:“改乐以治心”。司马迁《史记-乐书》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畅精神而和正心”。吴尚《理淪骈文》云:“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音乐疗法现已被医学研究证明:以频率、节奏形态出现的音乐,可在人体内产生种种“谐振”和“共鸣”,波及神经、体液、内分泌,通过听觉、视觉,直接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中枢网状结构,通过这系列途径传给大脑皮层,以改善人的情绪行为、调整心脑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生理活动,从而起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音乐,是和宇宙信息相通相感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和大自然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之灵性互感互知的生命弦线;是人类不分国界种族都能产生共鸣和声的心灵纽带;是单调重复的庸常生活的调味品;是心灵净化、思想升华的催化剂,是人类最终走向感知体和共同感知体的诗意的鹊桥!

(未完待续)

来源:《共产主义月刊》2023年3月,第50-60页。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