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民大学(兴国网)

郭向锋:感知论的奥秘

时间:2024-07-22 07:47点击:204

感知论的奥秘

郭向锋

  

  王建平老师创立的感知论是一个全新的、博深的哲学体系,其奥旨宏远,涵盖面广,乃百科全书式的大文科架构。洋洋洒洒百万言,揭示存在的奥秘,点化存在的价值,彰显感知的愉悦,提升文明的品质。其观点令人拍岸惊奇,其思想令人醍醐灌顶。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今日有幸接触感知论,方知人生有如此妙境。

  

  我们学习感知论,要全面把握老师的思想脉络和哲学要旨,不能断章取义、盲人摸象,也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此宏论若不从整体上把握,只在细枝末节上纠缠,那就成了知解宗徒,把感知论变成了象牙塔的学问,就难以改变世道人心,也难以改变业已成习的痛苦的生存模式,更谈不上建立真正幸福愉悦的人类新文明。

  

  真正的思想价值在于解释行为,然后支配行为。哲学研究最重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这些疑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活着有什么意义?而感知论哲学则明白晓畅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从感知体中来的,又要回到感知体中去,即回到共同感知体的大海中,获得永恒的存在。我们活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生命的存在,即不为生存而生存,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感知存在的愉悦,这就太有意义了。

  

  回到感知体的本质上来,重归感知运动的主体位置,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使命。感知体不但在感知运动中存在,我们的使命与目的就是保持感知运动的进行即存在的良好存在状态。我们人类感知的存在世界是感知运动的最高级形式,即有最广阔、最丰富的内容,我们作为感知体的目的,就是将这个感知世界保持下去,并从感知运动中获得愉悦幸福的存在。

  

  以上这一思想观点就是感知逻辑对生存逻辑的颠覆性挑战。对于生命体的一系列伦理概念即生存逻辑,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由于生命是个体独立的存在,即不能与他人共有生命,所有人间就出现了为求个体生存而形成了你死我活的竞争;生命体必须求得自我的存在,而自我的利益与他人无关,所以生命体必然是自私的,自私必然会导致贪婪,贪婪也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而恶性竞争又反过来会导致巧取豪夺或无理强夺以致引发血腥的战争。同时,生命体必须努力求生存,但生命体又随时或必须死亡,因此生命的过程就是抵抗死亡的过程,而人类的一切痛苦挣扎并不是导向生命的永恒而是导向毁灭。

  

  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存在逻辑之后,就应当改变我们的生存模式,把单纯为求生存的存在模式改为追求个人感知体和共同感知体的存在模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先尝试着走向感知的美妙世界吧!我们应当每天都反省自己:我今天过得愉悦吗?为什么愉悦?为什么不愉悦?我们应先从吃穿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开始,把对物质的利用和欲望这种生存欲变成感知欲,让感知欲成为生命的第一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吃饭,我们不应单纯追求于解饥吃饱,而是要让最简单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并带着感恩大自然恩赐的心吃下去。人类千年的饮食文化正是感知饮食之乐的具象表达。比如穿衣,我们不必过分追求奢华和怪异,而是要让衣着得体、干净、整洁,体现出人体之美、文化之美、四季之美和顺应自然之道。

  

  比如居住,我们没必要追求高档华丽,而是要体现出建筑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神韵。其实人类的建筑艺术就是诗意栖居的升华,是为了栖居的愉悦,是为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一个没有感知欲的人,可以把房子弄得零乱不堪、一片狼藉;而一个有感知欲的人,却可以把房子布置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甚至花团簇锦、色彩纷呈,让人置身其中心旷神怡、悠然自在。 在我们最平凡最简单的生活中,时刻都闪显着美与灵感,比如扫地这一单调的动作,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曾作过一首诗:“扫地扫地勤扫地,不扫心地空扫地。人人若能勤扫地,人间何处无净地”?这么简单的劳作竞然蕴含着禅意与哲理,为单调重复的生活注入了诗意与美感。

  

  比如出行,高档小车果然坐着舒适,但也有与自然疏离的枯燥之感。古人讲安步以当车,是讲步行之乐趣。行走时看蓝空云卷云舒、看鸟儿翩翩起舞,看道旁风摆杨柳,心中自会有愉悦生起。我有时想:儿时看到别人结婚时新郎用自行车带着新娘从林荫大道穿行而过,是多么的潇洒和浪漫呀!其幸福愉悦感远超今日一排排豪华的车队。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交通业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出行便利,但当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交通工具本身而并不在意它能给我们带来工作、交往、旅游的身心愉悦时,那这种便利本身也了无生机。

  

  以上是从物质层面来谈感知愉悦的。人类有丰富博大的精神世界,人类自从建立起精神机能起,便和其它生命分道扬镳,开始特殊的生存里程。人是生命的异数。精神的诞生,是生命意识的一种突变和奇迹,创造了人和人的世界,开启了地球的文明时代。但由于人类只外向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便产生了与自然的对抗和疏离,迅速打乱了自然的进化节奏,冲击了世界万物的既有秩序,颠覆了生命循序渐进的生存规律和时空秩序,使世界进入非常态异动,人的生存本身也进入非本来状态。更为严重的是,人的负性的、裹挟着物欲的精神意愿愈来愈强大,形成了一种近乎失控的无形的张力,导致人的生命体遭遇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给人的身心造成了许多隐形的伤害,甚至使人类到了崩溃的边缘。

  

  要拯救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就要亟待解决人类的根本大问题即生存的转型问题,更新生存观念,建立新的存在的伦理逻辑,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存在就是感知,存在就是为了感知。让物质服务于生命,生命又服务于感知,感知又服务于事物存在的有序、活跃、稳定状态。

  

  人类不但要解决生存观念问题,还要解决生存模式和生存体制问题,让人类的生存向个人感知体和共同感知体的幸福愉悦状态迈进。人类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应该服务于这一伟大目标,让人类生活充满愉悦、充满大爱,而不再有你死我活的竞争,不再有战争、劫掠和屠杀。

  山川、河流、土壤应该是人类身心愉悦的乐园而不是为单纯攫取资源的冰冷的战场;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应该是人类与之互动互通的彼此愉悦的自然感知体而不是相互利用的无关联的孤立生物体;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应该是人类获得身心愉悦的工具而不是获取功名利禄的阶梯;人类数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智慧宝藏,应该是人类通向身心自由的舟船而不应成为精神的束缚,更不应成为生存竞争的技巧即所谓的成功秘籍。那些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成为人类愉悦身心的精神食粮而不是学究们穷经皓首的古纸堆和升迁道场。国家、民族、地域、信仰应该是人类多元文明互通互融、互感互知的百花园,而不是彼此疏离隔绝的樊篱和彼此争夺战胜的对象。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保障全体人民公平正义、安居乐业、自由幸福的法宝而不是单纯为争权夺利进行统治或扩张的工具,民生项目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应成为全体人民的福利,应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而不应成为压榨人民的手段。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使人心向善、彼此关爱而不是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应当充分体现出上下同心同德、官民同甘共苦、天下同乐、亲如一家的社会氛围而不是彼此隔阂、陌同路人或贫富悬殊、离心离德的乱象。婚姻爱情不应成为单纯为传宗接代而设的简单流程而应当是身心交融、互感互知、彼此愉悦的港湾;追求对象不必要先预设物质的前提,什么别墅华屋、豪车、钻戒、项链,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丝毫不能决定爱情的忠贞与幸福。曾经流行的“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俗语,就充分暴露出了物质享乐主义对人性和爱情的摧残,与真正的愉悦价值背道而驰。

  

  

  人类要让地球成为人类诗意的栖居地,成为幸福愉悦的乐园。人类要在和宇宙万物的愉悦的感知中获得永恒和谐的存在,使生命体得以超越和升华,建立最美好的文明世界!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