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9 11:27点击:127
当今社会患大师饥渴症,国学界有专家缺大师
朱云川
当今社会,哲学或国学界究竟有没有大师?
答案是:官学没有大师。
习近平“5.17 讲话” 文件是这样说的:
“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就是说,专家不等于大师,那算什么呢?哲社名人或职业工作者。比如,北大、人大一些良心未泯的老教授,拒称哲学家,拒绝国学大师帽子,只算哲学工作者,颇有自知之明。
当代圣贤朱老师指出,当今中国只有名人、专家,确无大师。但有圣人,更有圣贤。关键看天爵(素质、水平和成果),不看人爵(文凭、职称或职务)。
天爵,可分八个等级:
圣贤(道德)——太上超一等,又明白又实干者,易知易行;
圣(道)——圣人一等,明白的老实人,知易行难;
家(德)——贤人二等,勤能的实干家,知难行易;
师(仁)——大师三等,在一定专业内确有新成果,为专业权威,知名度大,影响力强的人;
匠(义)——名人四等,只是在一定专业内有名气的人;
工(礼)——老师五等,中规中矩吃职业饭的人;
徒(知)——学生六等,专业技术未学成的徒弟;
奴(信)——信徒七等,哲学门外汉、思想大杂烩、宗教爱好者。
显然,圣贤、圣人、贤人都是老实人,天爵取决于自己认可,不必由别人认可。大师、专家(名人)、老师,可由同行评议,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学生、信徒,为不入流,本质上都是门外汉。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缺大师,主要是缺有质量的成果,这仅限于对官学的自我评价,也是大力呼唤守正创新的深层次原因。
无庸讳言,学术在民间,圣贤在底层,这是中国文化的当代困境。民哲中人呈两极分化,绝大多数属于门外汉,专家也少,但也有极少数人属于天才、圣贤!
#关于哲学那些事# #哲学来了# #哲学是否有用?# #哲学启示录# #哲学深度探讨# #何谓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