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1 19:01点击:152
哲学需要逻辑历史在于细节
中国哲学在明道德,为道者,境界一流,道家;西方哲学在爱智慧,为智者,境界不入流,杂家。分清中西哲学的定义,就是对真伪哲学的区别。
中外历史证明,几百年来,当哲学成为一门大学课程,有了哲学教授以后,从来没有产生一个真正的大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科学技术崛起,导致哲学终结论;有人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哲学人才流失;有人说,是政府支持,哲学教授物质不够贫困,所以不肯动脑筋;也有人说,是政府不重视哲学教授陷入贫困,所以人心思变;还有人说,是哲学人士脱离社会现实,成为圈内娱乐和无用谈资。
其实,上述解释都是表面现象,无关哲学界自身存在的问题。
比如,科技的崛起,真正终结的是神学,而不是哲学;市场经济是庸人的名利场,与哲人无关;物质富裕,与精神贫困没有直接关系;物质贫困,与精神发达也不相关;哲学普遍不受人尊重,哲人感觉无路可走,与哲学本身定位失误有关,与有没有几个哲人去努力的事实无关。
纵观古今历史,但凡修道治学之人,没有几个知识分子不想要出世能成仙成佛,入世则成名成家,现实中成果丰硕,历史上位列仙(先知)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神何等弘大雄伟,结果却是仙凡殊途,天路渺茫,罕见证道奇迹,总是枉费心机,劳而无功。
正所谓: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当代圣贤朱老师指出,哲学合理性不可或缺的三条证明,在于事实、逻辑、现实。
事实,指起点处有真实依据,历史上有证据,而非据于猜想与假设,不同于宗教神学;逻辑,指学科上独立自在自成体系,与帝王好恶、国家意志、名利位色无关,不同于伦理法律;现实,指作用上揭示规律性,圣贤道德明道执一,出世入世皆不可变,可以更好指导实践、改正人心、解决困难,这才是道德哲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中外传统教科书爱智慧的杂家哲学,其实是哲学类历史知识的道听途说,来源不真实,好比牛头马嘴鸡脚狗尾,拼凑在一起,只是一幅画,而非真实事物,逻辑不真实,缺乏内在同一性,学科上东拉西扯,名利位色的庸人自扰,彼此不相关,最终也无用。
朱云川
2024年3月16日
————
附录:中国人大哲学教授陈先达《哲学的困境与中国哲学的前景》(光明日报,2017年 3月 21日) 文章说: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需要哲学的时代,但我们并不自觉。当代信仰的缺失、理想的动摇、道德的错位、价值观的颠倒是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某种并发症,是前进中的倒退。我们生活在真正需要哲学的时代,偏偏由于种种原因哲学专业被冷落。
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笔者经常进行自我追问: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是否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哲学各学科片面专业化和自我封闭,哲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化,哲学研究的自我娱乐化,都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在中外哲学史上,有名的哲学家并不是专业哲学家,更不是学院派的哲学家。
古代哲学家都是文史兼通、能言能行,对社会、政治、人情、世情、国情有深切理解,有理想有抱负。而不是寻章摘句、皓首穷经、老死书斋的所谓专业哲学家。
哲学成为专业,在中国始自1912年北京大学的“哲学门”。有了哲学系以后,哲学才开始成为专业。
自19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家变为专业化、职业化和学院派的哲学家。与前辈相比,真正从大学哲学系出来的哲学大家极其罕见。问题并不在于哲学成为哲学系科和培养专门哲学人才,而在于哲学家自己如果一旦成为只关注书本而脱离社会,对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无论是现实问题,抑或重大哲学问题冷漠,而热衷于从头脑中构建体系的哲学家,这种哲学家终究会成为时代的弃儿。
#东西方哲学思考# #哲学是否有用?# #中国哲学感悟# #关于哲学那些事# #哲学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