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1 11:08点击:6
为什么大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当前,大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确实是当下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请写一篇议论文,分别从共产主义理想缺失、教育失误、教材过时、教学质量、老师水平、学生心理、学校制度等七个方面,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多维度剖析》
一、引言
思政课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下大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成为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从共产主义理想缺失到教育失误,从教材过时到教学质量、老师水平以及学生心理和学校制度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
二、共产主义理想缺失
在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和眼前的物质享受。他们没有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所蕴含的对人类公平、正义、平等和全面发展的追求。
共产主义理想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大学生对这一理想缺乏信仰时,就难以产生对思政课的内在兴趣。
例如,在一些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是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概念,这种误解导致他们在思政课上缺乏积极探索的动力,因为他们看不到思政课内容与自己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紧密联系。
三、教育失误
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失误也是导致大学生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之一。
从教育的整体规划来看,思政课在某些时候可能被视为一种单纯的政治任务,而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全面教育体系中。
在早期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导致大学生进入高校时对思政课已经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此外,教育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情感需求。思政课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困惑和思考,就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教材过时
现行的思政课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时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现象日新月异,而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一些案例可能已经陈旧,无法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
例如,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如果仍然使用多年前的案例,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市场经济在当前的新变化、新挑战。而且教材的表述方式有时较为刻板,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的喜爱程度。
在部分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师在讲台上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课堂缺乏活力,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很多思政课课堂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不够丰富。
同时,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乏味。
六、老师水平
老师的水平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体验的重要因素。
部分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不能对思政课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讲解。有些教师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无法将思政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而且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引导能力,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或者不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理论概念,这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大打折扣。
七、学生心理
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对传统的权威式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
思政课往往被部分学生视为一种权威性的教育课程,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此外,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直接带来实际收益或者缓解压力的课程,而思政课在他们看来可能与这些需求关联不大。
八、学校制度
学校制度对思政课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些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在课程安排、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例如,思政课的课时安排可能不合理,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的课时相对较少,这使得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讲解思政课的内容。
而且学校在对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机制上可能存在缺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想转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
九、结论
大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共产主义理想缺失、教育失误、教材过时、教学质量、老师水平、学生心理和学校制度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
要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改进教育方式,更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水平,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完善学校制度等,从而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改进思政课教学之我见》
2018年 5月 3 日, 习近平同志在北大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教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引导工作中,首先应提高自身修养和理论水平,正人先正己,将所学知识与律己修身相结合,增强自身的理想信念。
众所周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亟待改进。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与时俱进。思政课教材不能滞后于时代发展,要及时更新内容。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的社会现象、政策法规不断涌现。例如,在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纳入当下的新业态,如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案例,让学生能将理论与鲜活的现实联系起来。
同时,要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阐释共产主义的内涵,结合中国在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成就,让学生看到共产主义理想在现实中的逐步实现,增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传统的单向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争议性和代表性的社会事件,如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思政课的理论去分析对错,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小组讨论法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将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话题,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
此外,情景模拟法可以让学生模拟外交谈判、企业决策等场景,体会思政课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
再者,提升教师素质是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因素。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包括理论深造和社会实践考察。
教师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状,这样在教学中就能结合实际,避免空洞说教。
例如,教师可以到企业调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运营,到农村考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将这些素材融入教学。
另外,学校的制度保障不可或缺。学校应合理安排思政课课时,不能让思政课成为“压缩饼干”。
同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例如,可以让学生制作关于思政课某一主题的短视频,通过这种方式考核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改进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和学校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从而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