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兴国网)

十六岁的李商隐,写下了唐诗中最美的一场雨,全诗却无一雨字

时间:2024-08-24 07:03点击:224

  ‌十六岁的李商隐,写下了唐诗中最美的一场雨,全诗却无一雨字

  九年爱过 2024-08-20

  

  前言

  

  唐诗,那可是咱们中国古典文化里的一块瑰宝,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它依旧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想当年,大唐盛世,那是个诗歌满天飞的年代,李白、王维他们把那盛世描绘得绚丽多彩,而李商隐、杜牧则是那唐诗辉煌的延续者,他们的名字在诗坛上可是响当当的。

  在这个诗歌的海洋里,诗人们把身边的普通景物,用他们那非凡的想象力,变得不再平凡。就拿雨来说,平时咱们看雨,也就是那么回事,可在诗人的笔下,它却变得美得不像话。比如说韩愈,他的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把雨的细腻和朦胧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再比如刘长卿,他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则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而李商隐,这位大师更是绝了,他的《微雨》里,你找不出一个“雨”字,但整首诗却句句都透着雨的气息,让人读了之后,那感觉,真是回味无穷。这些诗人们,用他们的笔,把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变成了一幅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画卷,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才华和想象力。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微雨》李商隐

  

  简单翻译一下,这首诗就能变成一篇简洁而不失美感的散文。有人曾说,雨是前世未了的情缘,也是今生难以割舍的牵挂,所以每当雨落,总带着那么一丝凉意,让人心生缠绵。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雨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它还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每一滴雨都能入诗入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细雨,从那暮色苍茫的天空中悄然飘落,宛如一幅淡淡的写意山水画,清新脱俗。雨初降时,那细丝般的雨丝,仿佛一缕缕轻烟,缠绕在林间,村庄的屋檐下,一切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之中,远处的景色若隐若现,如同海市蜃楼,时隐时现。

  在这朦胧的烟雨之中,似乎藏着无尽的诗意。随着夜色的降临,暮色中的寒意似乎被这细雨分走了一半。在那个长满了青苔的院子,青石板铺成的石阶上,以及那散发着潮湿气息的房间里,人们终于感受到了雨带来的那一丝凉意。夜色越来越浓,家家户户的灯火渐渐亮起,从那些没有关紧的窗户缝隙中透进来的凉风,让烛火摇曳生姿,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夜雨轻敲着窗户,即使距离遥远,也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寒气。

  关上门,合上窗,任由外面的风雨如何肆虐,屋内却守着那摇曳的烛火和内心的片刻宁静。在这样宁静的时刻,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暂时忘却平日里的烦恼。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它流过屋檐,落在廊下,又渗入青石板的缝隙,滋润着土壤,将来定能孕育出美丽的花木,这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呢?静静地聆听一夜的雨声,目睹一树花的绽放与凋零,世间的烦恼似乎也随之消散。

  李商隐的《微雨》,这题目一听就是小家碧玉型的,"微"嘛,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细雨蒙蒙,轻柔得仿佛能触摸到你的心。这首诗,简直就是细雨的代言人,把那细雨刚来时的朦胧感,还有后来雨势渐大,像无数珍珠撒向大地的壮观,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水的滋润和雨珠的清新灵动,都被诗人用字字珠玑的笔触,描绘得恰到好处,让人拍案叫绝。

  诗的开篇"初随林霭动",这一句就抓住了细雨降临时的那种朦胧美。写雨不难,难的是写细雨,尤其是暮色中的细雨。那淅淅沥沥的小雨,刚开始下的时候,就像是树林里飘荡的雾气,随风起舞。这里的"初"字,巧妙地点出了雨刚开始下,雨势尚小;"霭"字,指的是那朦胧的雾气,"林霭"就是树林中的雾气,而"动"字,则生动地描绘了细雨随风飘动的景象。这一句,把本是静态的景物,赋予了动态的生命力,让人仿佛看到了树林中的雾气与细雨交织,分不清是雾是雨,带给人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的感觉,静静地望着远方,感受着一场细雨的悄然来临,这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

  这《微雨》的第二句“稍共夜凉分”,真是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夜晚的寒意。“稍”字一用,就巧妙地描绘出了时间的悄然推移,“夜”字紧跟其后,宣告着夜晚的到来,“凉”字更是把夜晚的寒冷和雨中的凉意都带出来了。一开始,这细雨的凉意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那凉意就慢慢透过空气,透过皮肤,渗透进人的骨子里。夜色本就带着寒气,这雨一来,似乎连夜色的寒意都被它分走了几分。

  接着这句“窗迥侵灯冷”,看来是到了深夜,雨不仅没有停,反而越下越大,空气中弥漫的寒意也越来越浓。在夜色和细雨的双重作用下,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这雨从傍晚开始下,一直持续到深夜,它带来的寒意透过窗户,让屋子里的烛火摇曳不定。“侵”字用得真是妙,把寒意的侵袭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感觉到那寒气直逼骨髓。深夜时分,万籁俱寂,气温逐渐下降,屋内的温度也随之降低,而这场雨还在不停地下着,让本就寒冷的夜晚更加寒冷,屋内也更加冷清。

  “庭虚近水闻”,这雨下了这么久,庭院里估计已经积水成洼了。不然怎么解释,我站在庭院的另一端,却能清晰地听见雨滴落下的声音?如果说第一句是视觉上的描绘,那么这最后一句则是听觉上的享受。“闻”字一用,就点明了听觉的主题,但诗人的笔触远不止于此。“虚”字更是巧妙,它从侧面展现了深夜庭院的宁静,静到连雨滴的声音都显得那么响亮,那么清晰。

  这首诗,虽然通篇没有一个“雨”字,但读来却句句都能感受到雨的存在。诗人用简单的二十个字,就将这场雨描绘得淋漓尽致。从时间的流转到雨势的变化,从远处的景物到周围的环境,每一个细节都被诗人巧妙地捕捉并表现出来。这就是这首诗的精妙之处,也是李商隐写作功底的体现。

  这首诗的写作技巧,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复的修饰,只有简洁而精准的用词,却能将读者带入那个雨夜,感受那份宁静与清新。诗人对雨的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再现,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感悟。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这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诗人,才华横溢却鲜有施展之地,李商隐的一生便是个中典型。这首《微雨》,据说是在他十六岁那年挥毫泼墨而成,那时候的他,凭借一手漂亮的公楷和辞藻华美的文章,赢得了白居易、令狐楚等文学巨匠的赏识。然而,当这位风华正茂的少年满怀信心地踏入科举考场,结果却是铩羽而归,名落孙山。

  这样的经历,无疑给李商隐的《微雨》增添了一抹难以察觉的忧伤。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到一种清新脱俗的美,但在这美的背后,却似乎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忧愁。仿佛是在细雨的朦胧中,诗人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命运不公的无奈。

  李商隐的这首诗,就像他的人生一样,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一方面,他的才华得到了时代的认可,另一方面,他的抱负却屡屡受挫。这种反差,让他的诗歌既有着青春的活力,又带着岁月的沉淀。在《微雨》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少年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能感受到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热爱和追求的诗人形象,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李商隐的《微雨》,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杰作。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