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兴国网)

‌二、国际共运史概况

时间:2023-09-06 11:23点击:273

‌二、国际共运史概况

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国际共运”可谓是起伏跌宕、悲壮惨烈、波澜壮阔、影响深远,总体上失败比成功多,“国际共运”不都是共产主义运动。认真回顾一下历史,有利于我们厘清国际共运史中的是非得失,为当代世界共运复兴提供理论武器。

1、第一国际:共产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成立,马克思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该组织的工作,并逐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组织指导思想。由于会名太长,有时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简称为“国际”,历史上称为“第一国际”。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统一战线思想。国际建立时,不同国家工人阶级各种队伍的发展条件极不相同,它们反映实际运动的理论观点很不一样。为了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纳入同一轨道,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马克思采用“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的方式,起草了一个“不致把英国工联派,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的拉萨尔派拒之于门外的纲领”,“能使一切党派都满意的纲领”。

实际上,第一国际是马克思领导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为了联合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派一起战斗,没有完全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共产主义原则,作为国际工人协会指导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显然不能等同于共产主义。恩格斯解释说:

“当欧洲工人阶级重新聚集了足以对统治阶级发动另一次进攻的力量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但是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因此,它不能立刻宣布《宣言》中所提出的那些原则。国际必须有一个充分广泛的纲领,使英国工联,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鲁东派以及德国的拉萨尔派都能接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

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1848年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与此同时,全世界劳动人民遭受的压迫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而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种国际主义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2、第二国际:资本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第二国际(the Second International):1889~1914年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起自20世纪初,是相对于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而言。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社会党国际”,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开第一次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为工人斗争的武器。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在欧美的广泛传播,到80年代末欧美已有16个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强国际联系。恩格斯为了击败可能派夺取新国际组织领导权的企图,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于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即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李卜克内西、倍倍尔、瓦扬、拉法格等27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巴黎大会主要讨论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第二国际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时期进行活动的。这时,欧美工人运动在向横广方面扩展,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展以合法斗争为主的时期。适应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它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没有机关报。直到1900年巴黎大会上才决定成立常务委员会,名为社会党国际局,1905年后改称社会党国际局执行委员会,由每个国家的党选派代表一名(后增为两名)组成。

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列宁、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考茨基为代表。

欧战时各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派违背了“非战”的决议,反而帮助资产阶级去从事国际战争,于是第二国际几同无形消失。第二国际并未正式宣布解散,只是停止活动,但列宁在1914年8月4日德国社民党议员在德国国会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消息后,宣布:“第二国际已死,第三国际万岁!”及欧战终了,各国社会党会议,通过《拥护国际联盟案》,并筹备恢复第二国际。1920年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第二国际才恢复起来。

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显然,第二国际也是社会主义统一战线,占主导地位的修正主义派,不是共产主义原则。

3、第二半国际:折中的社会主义

1921年在维也纳成立的中派社会党国际联合组织,其名称为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因其标榜既有别于第二国际,也不同于第三国际的立场,因而称作第二半国际或维也纳国际。

4、第三国际:共产主义与国际主义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莫斯科。第三国际于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那时俄国无产阶级已经革命成功,建立苏维埃政府。第三国际本名“共产国际”,以别于第二国际的本名“工人国际”。第三国际初成立时各国支部差不多都是从第二国际原有的支部分裂出来的,即是说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为第三国际,正式抛弃改良主义,而号召世界革命。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国际成了中共的实际领导者,中共也从第三国际获取援助。

1925年与1926年中国国民党两次向共产国际申请加入共产国际,但都被拒绝。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同年5月2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个决定。同年6月10日,鉴于共产国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反对协约国而创,而美国此时成为苏联拉拢以反对法西斯德国的重要对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从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看:

1.日常的宣传和鼓动必须具有真正的共产主义性质。党掌握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

2.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撤销改良主义者和“中派”分子在工人运动中所担负的比较重要的职务,提拔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代替他们。

6.不仅要揭露公开的社会爱国主义,而且要揭露假仁假义的社会和平主义。

7.必须同改良主义和“中派”的政策完全决裂,并在最广大的党员群众中宣传这一点。否则,就不可能执行彻底的共产主义政策。共产国际无条件地、坚决地要求在最短期内实行这种决裂。

显然,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是坚持共产主义原则的。后来的第三国际逐渐变为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的工具,斯大林在国内大搞极左的官僚特权腐败,最终蜕变成了国家主义的修正主义。

5、第四国际:托派与不断革命论

第四国际于1938年9月由托洛茨基的追随者组成的国际性联合组织。又称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自称第四国际。托洛茨基于1929年被苏联驱逐出境后,创办《反对派公报》,建立国际托派组织,号召各国的支持者留在共产党内作为一个左翼反对派以“纠正”党的路线。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托洛茨基认为受斯大林主义支配的共产国际已不可救药,宣布他们的活动方针不是对共产国际进行改革,而是同它决裂,认为苏联需要一场政治革命切除官僚专权集团这个恶性肿瘤,并开始筹建第四国际。1938年9月在巴黎举行第四国际成立大会,宣布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当时有成员几百人。托洛茨基因病未能出席,但他通过助手录音发表了题为《过渡纲领》的讲话,指出人类出现的危机是“革命领导的危机”,第四国际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危机。主张实行“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

30年代后半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期其力量有较大发展,主要分布于西欧、北美和拉丁美洲。第四国际1953年的大分裂后不断陷于各种小的分裂,尽管有60年代初所谓的“重新统一”,但到70年代,仍分裂为7、8个各自为政的“第四国际”,它们互相指责对方为“修正主义”。尽管如此,托派思想仍对欧洲政治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即深受托派思想及其活动的影响。直到90年代“苏东剧变”事件之前,国际托派一直是一个规模不大但十分活跃的派别,有着人数虽少但思想力量很大、仅仅在局部地区拥有显著优势的特点。

相对过去而言,90年代“苏东”事件之后的国际托派经过十年左右的反思和整合后反而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因为越来越多人看清了斯大林主义下苏联模式的教条以及看到资本主义“新自由化”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