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大学(兴国网)

‌《朱云川:儒家文化的演变》节选

时间:2024-12-24 16:38点击:6

‌《朱云川:儒家文化的演变》节选

天爵榜 2024年12月12日


十年前,在兴国网《朱云川:儒家文化的演变》(2014年8月28日)文章中,朱老师对儒家文化的历史演变、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文化的品格做过一个系统论述。对于我们共产党人建设中国新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至今仍有重大理论和现实价值。

今摘取部分段落,以飨读者:


一、关于孔孟之道

(一)儒家学派创立者——孔丘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华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平民分别通过“师”与“儒”来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教育。从施教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进行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官方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因此儒家思想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了全社会。

相关评论:

天爵榜评审(天字第1号):孔子属于大师,根本不是圣人

有人问朱老师:为什么会是孔子圣人坐明堂?


(二)儒家学派鼓吹者——孟轲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后学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民众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思想有典型的实用特色(两面派、堪称中国官文化鼻祖):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颠覆了先秦儒家“天道至上”的理想原则。

2.“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孟子·离娄上》)——权力跪倒在大家族、既得利益集团的面前。

3.“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有条件的忠君爱国,以个人毁誉、利益得失为原则。

相关评论:

天爵榜评审(天字第2号):孟子属于名师,中国官文化鼻祖


二、关于新儒家


(一)民国传统的新儒家


熊十力(1885年—1968年)著名佛学家,思想家。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他认为,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文化。为此,他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儒家学说,并写成《读经示要》等关于儒学的著作。他对胡适等人“全盘西化”的主张多有批判,但又不沉迷于圣贤经典之中,而是对传统儒学作较彻底的反思,并吞吐百家,融铸儒佛,独创一思辨缜密的中国化的哲学。

1944年,熊氏《新唯识论》由重庆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第一部著作出版。此书是熊氏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它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此书与稍后出版的《十力语要》、《十力语要初续》等书一起,构成了熊十力新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1893年—1988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其学术思想自定位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二)马克思主义的新儒家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大学哲学教授。1924年(甲子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道,第三类是中道。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

他认为,有的哲学家有见于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为境界,是为损道派,如中国古代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之老庄即是典型;

有的哲学家有见于人为境界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为益道派,如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和“人力胜天行”之中国墨家学派即属于此类;

而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的态度,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是为中道派,此派当以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为代表。

对此三派,冯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对儒家思想的偏爱,又使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儒家哲学。冯友兰这种中西哲学之比较观,与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虽说法有异,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能不说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论的影响。

所不同的是,熊、梁以印度文化(佛学出世)作为人类的最后归宿,冯则以儒家文化(儒学实用)为归趋,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冯友兰最终还是超越了这一观点。他还通过横向比较,得出了一种结论:封建社会“贵贵”(儒家),资本主义“尊富”(法家),社会主义“尚贤”(墨家)。


三、儒家文化的品格


回顾儒家文化演变的历史,儒家文化具有如下品格:

(一)宣扬忠君爱国为旗帜。

产生于乱世忧患中,具有悲天悯人的家国与家族情怀,宣扬忠君报国、褒扬愚忠愚孝,又以个人毁誉、利益得失为原则,是儒家文化能够在东亚封建主义国家扎根的主要原因;

(二)甘愿人身依附为护符。

维护家族统治,依附官僚政权,跪拜权力即真理,有为才有位,喜欢个人崇拜,甘愿人身依附,是儒家文化得以多次登上封建王朝国学宝座的秘诀;

(三)坚持实用主义为学术。

左手高举道德旗帜,右手紧握实用主义,左右摇摆讲中道,同流合污厚黑学,说一套做一套,勇于弄虚作假,长于虚言巧饰,是儒家文化得以与时俱进、混世魔王的神奇驻颜术;

(四)反对民主公平为向导。

敌视人民民主,反对社会公平,脱离群众路线,奉行精英主义,维护家族世袭特权,拥护奴隶等级制度,是儒家文化基因先天不足、难以割除的不治之症;

(五)回归文艺经商为职业。

重视人情、人伦和孝道,重视童蒙教育,职业文艺与经商,快乐混世生活,这是儒家文化的唯一出路。

朱云川

2024年12月12日


共同主义ABC赞赏码.jpg